復(fù)自道,其義吉也。
君子之進(jìn)退,必由其道,今既復(fù)自道,則揆之以義而吉也宜矣。
牽復(fù)在中,亦不自失也。
往而不復(fù)則不能不自失,既復(fù)矣,則亦不自失也。其所以不自失者何也?處中而不至于過也。云亦者承上文之義,以初九之不失,而亦不失也。初既復(fù)自道矣,故二也亦不自失,皆言自者,不喪已之謂也。
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爻辭曰夫妻反目,夫子乃釋之曰不能正室,蓋又因此發(fā)明修身齊家之道,以示教也。虞翻曰:妻當(dāng)在內(nèi),夫當(dāng)在外,今以妻乘夫而出在外,故曰不能正室。
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於君臣相合之際,不以得君為樂,而以位危為懼,乃引避三陽而不妨賢路,如六四者,乃近君之賢臣,非小人也。爻辭於九五言有孚,六四亦言有孚,其君臣相合如此,故爻傳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言惕而不言血,何也?伊川程子曰:惕出則血去可知矣。
有孚攣如,不獨(dú)富也。
小畜之時,內(nèi)有衆(zhòng)君子則九五富矣,然而九五之富,非自能爾也,要皆六四之功也。今九五以六四有容衆(zhòng)之徳,遂與之孚信,攣結(jié)而共享其富,故曰有孚攣如,不獨(dú)富也。
既雨既處,徳積載也。君子征兇,有所疑也。
爻曰尚徳載,謂其所尚當(dāng)如是也。爻傳曰徳積載,謂其積久而後如是也。故曰?既雨既處,徳積載也?。疑,猜疑也。升九三曰?升虛邑,無所疑也?,蓋衆(zhòng)人皆升我亦與之俱升,在上又有應(yīng),而前無拒之者,其升無疑。小畜上九則不然,謂之既處矣,而又征行,非所宜也,況無應(yīng)乎,其行不能無疑,故曰?君子征兇,有所疑也?,不言?婦貞厲,月幾望?,蓋省文也。泰之九二亦然。
素履之往,獨(dú)行願也。
願者志之所向,履初九上無正應(yīng),在下位而不援乎上,故謂之獨(dú)行願。人唯不能自安於貧賤之素,未免唯利是趨,徇乎人而同流同汙,若夫安履其素而行,則清修潔白,不願人之文繡,唯求其在我而已。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與此同旨。
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初與二皆無應(yīng),居履之時,初無應(yīng)而獨(dú)行其願,所守者正也。二不以無應(yīng)而自亂,蓋其所守者中也?;蛟唬呵⒃谏希哦杂撵o之徳居中,而安其所履,豈以在彼之剛暴咥人,遽亂其在我者而荒忙失措哉。
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兇,位不當(dāng)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眇者雖能視,不能洞見,則亦何明之有;跛者雖能履,不能遠(yuǎn)到,則亦難與之行。故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其位不當(dāng)而又妄動焉,則有咥人之兇矣,故曰咥人之兇,位不當(dāng)也。位雖不當(dāng),其志則剛而欲見用於君上,而有為,故曰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夫以六居三,其才雖不足道,其志則亦可取故,但言其志剛,不復(fù)深咎之。九四上九亦位不當(dāng),而獨(dú)于六三言位不當(dāng),何也:曰:六三雖為履之主爻,而上有九五之君在焉,故於九五則稱其位正當(dāng),于六三則斥其位不當(dāng),此聖人崇陽抑隂,尊君卑臣之微意也。隆山李氏曰:六三一時得權(quán)之主,而九五則一卦定位之主也。三言位不當(dāng),五言位正當(dāng),上下之分不可亂也。
愬愬終吉,志行也。
初曰獨(dú)行,願去君遠(yuǎn)也。四曰志行,近君也。此與否睽未濟(jì)之九四,凡四言志皆此意也。君子幼而學(xué)之,壯而欲行之,處履之時,居近君位,則其志行矣。履以和行,故六三之志徒剛,九四之志則行。
夬履,貞厲,位正當(dāng)也。
以九居五,不患其不剛明,惟患其躁急。履之九五正當(dāng)至尊之位,若過於剛決,而所行又固執(zhí)之甚,則危厲矣,故戒之曰?夬履,貞厲,位正當(dāng)也?。爻傳言位正當(dāng)凡四,履否兌中孚皆見於九五,何也?曰卦有六位,唯九五然後為正當(dāng)也。當(dāng),平聲,後倣此。
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人之踐履,貴乎有終,況其位在上乎,在上而克終,此莫大之慶也。故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慶平聲,葉前韻。後倣此。
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志在外,謂君子未出仕之時,其身雖處草萊,而其志則在廊廟也。彖傳云: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以朝廷為內(nèi),野為外。爻傳云:志在外則以家為內(nèi),出仕於國為外。志在外與咸初六,渙六三,凡三言之,皆以外卦為好。
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光大謂胷次明闊而有容人之量也,伊川程子曰:舉包荒一句,而通解四者之義,童溪王氏曰:止舉包荒而下文之義亦兼矣,此亦省文之例也。
無往不復(fù),天地際也。
際,會也??惨粤挠鼍盼澹帕鄷?,故曰剛?cè)犭H。泰九三遇六四,正當(dāng)乾坤二體之會,故曰天地際。
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郭京以失實作反實,愚謂失實與蒙六四遠(yuǎn)實同,皆指陽為實也。隂之從陽,猶貧之依富也。今三隂在外而失所依,故曰皆失實也。願者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之時,上下不相疑忌,小人之順從,君子蓋出其本心,故曰中心願也。
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二五交而其志同,又以中徳相合,得以行其願也。
城復(fù)于隍,其命亂也
征伐不出于君,而出于大夫,命不出于國,而出于邑,可謂亂矣。
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賢者未嘗一日忘君也,身雖處畝,畆乃心罔不在王室。泰之時,可以有為,故其志在外,不幸處否之時,無可為者,故其志唯在君而已。爻辭云貞吉亨,言君子處否之道。爻傳云志在君,蓋推明君子之本心。
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六二涅而不淄者也,其徳中正,雖處否之時,而在初六,六三羣隂中不亂也,不亂羣之義,與坤六二不習(xí)同,不釋小人,吉以見。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也。
包羞,位不當(dāng)也。
六三之位不中不正,而包六二之中正,多見其不知量也。
有命無咎,志行也。
初去君遠(yuǎn),則志在君。四近君,則志行其義,與履九四同。有命無咎,則向者在君之志,今得以行矣。
大人之吉,位正當(dāng)也。
大人尊居君位之正,而處否有道,遂得以保其存而不亡,故曰大人之吉,位正當(dāng)也,當(dāng)平聲。在九五則贊之曰位正當(dāng),在六三則斥之曰位不當(dāng)。履九五六三亦然,無非崇陽而抑隂,尊君而卑臣也。伊川程子曰:無其位則雖有其道,將何為乎?故聖人之位為大寶。
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否終,縱無人傾之,終將自傾,豈有長否而不傾者哉。伊川程子曰:反危為安,易亂為治,必有剛陽之才而後能,故否上九則能傾否,屯上六則不能變屯也。
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爻辭云?同人于門?,爻傳乃云?出門同人?,出門而同人,則非能致人之同也,初九蓋非善與人同而無咎者也,乃未之有同而未有咎之者,爾蓋是時未有二五之正應(yīng),亦未有三四之爭奪,則有誰咎之。秀巖李氏曰:又誰咎。凡三言之在解與莭者,其應(yīng)不同。
同人于宗,吝道也。
野者,衆(zhòng)之所共,通道也;宗者,己之所屬,吝道也。吝而謂之道,人道以親,親為大親,親仁也,未有仁而違其親親之道,乃與他人同也。同人于宗固吝,然亦人所共由之道,非其他私意之比,故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敵剛謂所敵者九五之剛也,九五之大師,在上戰(zhàn)則必克,非九三伏戎之可敵也。安,語辭,安行者,度徳量力決不可行,行將安之,其義與無妄彖傳何之矣同。紫陽朱子曰:安行言不能行。
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夫既乘其墉矣,則其攻二也,是豈力弱而弗克哉,特以義之弗克而弗攻耳。二與五剛?cè)嵯鄳?yīng),中正以相與,義豈能奪??鬃涌终颊咭愿タ斯榱Σ蛔悖梳屩?乘其墉,義弗克也?。升而不已必困,今也乘其墉以攻二,則亦勞而困矣,謂之兇可也,何為而吉耶?曰九四蓋困而知反者也,故曰其吉則困而反則也,則即所謂義也。九四蓋今而後淂,反于義也,校之九三則四也,畏義而弗克,視畏威而不興者,蓋有間矣。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五與二以中正之道相應(yīng),其先未遇而號咷,以其由中之直,為三四所間,而不得伸,終焉相遇,蓋用大師克之也???,勝也,與書泰誓予克受,受克予之克同,言相克者,以見二陽之強(qiáng),如敵國而非用,大師不能勝也。秀巖李氏曰:困九五亦言以中直,義與此同。
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上九在同人之時,而獨(dú)居卦外,患爭之禍則免矣,其志則未得也。夫上九之志,非不欲內(nèi)同于六二也,而適處于郊,六二甚遠(yuǎn),蓋其居使之然也。
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大有初九,即同人之上九,昔在同人之時,遠(yuǎn)于六二而不能與之同,故曰志未得,今倒轉(zhuǎn)為大有之初九,則又遠(yuǎn)于六五,而不能與之交,亦不利矣,豈非無交害耶,故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大有時也,初九位也,時位如此,所以無交害。爻傳凡稱卦名者,皆以時言,凡稱爻名者,皆以位言。龜山陽氏曰:當(dāng)盛大之時,貧且賤焉,恥也。則無交冝有害矣。
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九二任重而道遠(yuǎn),剛得中而無過為,猶大車載物所積酌中,則馬有餘力,車有餘量,然後不致顛覆也。大車且然,若車小而所積過中,其有不敗者乎。
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害也。
享于天子之占,唯公可用,小人得此占則不利,如南蒯占得黃裳元吉,而敗是也。害是釋弗克。
匪其彭,無咎,明辯皙也。
九四居近君之地,不能無嫌疑焉,今也自抑如此,所以別嫌疑也。如九四者可謂明辯君臣之義,而晳者矣。晳,明貌,音智,葉害字志字,韻當(dāng)如詩東門之揚(yáng)明星晳。晳作去聲。伊川程子曰:賢智之人,明辯物理,當(dāng)其方盛,則知咎之將至,故能損抑不敢至于滿極也。漢上朱氏曰:離為明,互兌口為辯。晳,荀氏作晰。
厥孚交如,信以發(fā)志也。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在心為志,蓋未發(fā)也,發(fā)之者信也。繫辭傳云:人之所助者,信也。當(dāng)大有之世,在下者本有恊助之志,而在上者能以誠信接下,又足以感發(fā)之,則應(yīng)之者交至。故曰?厥孚交如,信以發(fā)志也?。易,平易也。備,防備也。六五為大有之主,其道徳之威,足以服人,而人自敬之畏之也。其為吉也,校之屑屑然,從事孚兵刑術(shù)數(shù)之防閑,此則坦然平易,而無戒備之勞,故曰?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威如之吉,其義與家人上九同。
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居大有之時,為衆(zhòng)陽者不以大自有為,六五者亦不以有自尊,故六爻皆不繫卦名,爻辭乃于初九曰大有,初九上九曰大有上吉者,大有言其時,初上言其位也。六五為大有之主,初去五遠(yuǎn),故有無交之害,上去五近,故有天祐之吉,時位然也。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爻辭謙謙句點。爻傳乃以君子綴于謙謙之下,謂謙謙乃君子之徳,非君子則不能謙謙也。卑者在下之謂,牧者馴養(yǎng)六畜之名,牧牛馬者常守之而不使奔逸,君子之牧心亦猶是也。自牧與象辭自彊自昭之義同節(jié)初。齊氏曰:九三勞而謙,二四上為九三,而謙而初無所為,故曰自牧,而與九三俱稱君子。
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卦以九三為謙之主,而六二自下承之,得其所謂謙矣,是以中心得。上六雖與三應(yīng),乃高據(jù)于上,則失其所謂謙矣。是以志未得。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九三以一陽居衆(zhòng)隂之中,衆(zhòng)隂皆順而從之,有萬民服之象。萬者數(shù)之盈,一陽五隂之卦多言之,如懷萬邦,建萬國之類皆是也。萬民所以服君子者,非服其勞也,服其勞而能謙也。九三爻辭本以勞謙句點,爻傳又以君子二字屬之,言勞而能謙乃君子之徳,非君子則不能如是也。表記云:君子雖自卑而民敬尊之,況九三而能謙,宜其萬民服也。
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物各有則,或過焉,或不及焉,皆違則也。六四上承六五之柔,主以盡事君之禮,固不為不及,又下讓九三之功臣而不敢,當(dāng)其承已其謙如此,亦不為過矣。故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準(zhǔn)齋吳氏曰:撝字從手,謙以撝言,所謂手容恭也,與人交接而手容不恭,是必傲慢之人也。繫辭之論謙,有徳言盛,禮言恭之語,如四之謙,亦可謂徳盛禮恭者矣。
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九三曰萬民服,六五乃曰征不服,聖人之意蓋有在矣。九三雖剛,臣也。六五雖柔,君也。詎有萬民服九三之剛臣,而或有不服六五之柔君者乎,不服則不容不正之也。聖人於君臣之義,其嚴(yán)謹(jǐn)如此。侵伐當(dāng)依郭京作征伐,蓋承經(jīng)文之誤爾。夫侵奪之事,乃戰(zhàn)國之君,所為王者不為也。郭京曰:越已之分,乃謂之侵君上之所行,祗合征正之不合侵奪,其說是已。
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二承三,上應(yīng)三,此兩爻皆曰鳴謙,二則中心得,上則志未得,何也?處卑在下之為得也,上六之行師爻辭言利用。爻傳乃斷之曰?可用?。可者當(dāng)其時之可也,可則用,不可則已。謙之上六,豈得已者哉,是以斷之曰?可?。嵩山晁氏曰:多國字。
初六鳴豫,志窮兇也。
曰初六者,謂其以隂柔之質(zhì)居至卑之位也。小人之志短淺,一得志即心滿意溢,不勝其悅,易以窮也。位方在豫之初,不能安時處順,乃恃其有應(yīng)于上,而輕肆如此,是其志已先窮,而自取其兇也。
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六二所以?不終日,貞吉?,以其徳之中正也。徂徠石氏曰:下不從初六鳴豫,上不從六三盱豫,居中守正不從樂豫,故吉?;蛟唬褐姓?dāng)作正中,葉志窮兇韻。其倒置與艮六五同。文言傳云:龍徳而正中,是其例也。易言正中者六,餘見比隨巽。
盱豫,有悔,位不當(dāng)也。
位不當(dāng),謂處非其位也。六二中正,則不為逸樂所移,六三不中不正,則仰望于人而求逸樂,此六二所以吉,六三所以有悔也。
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九四之由豫也,在上者信任之,在下者順從之,故得曰大有志。曰大行,蓋以一陽統(tǒng)衆(zhòng)隂,而居人臣之極,位動乎上,而下無逆之者,又無他爻以分其權(quán),故其志得以大行也。大賢在下位,則志之所行者小,為近臣而得權(quán),則志之所行者大。彖傳云:剛應(yīng)而志行,蓋謂此也。李隆山曰:彖傳專指九四,故爻傳與彖傳同。
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以六五之柔乘九四之剛,此柔主遇強(qiáng)臣之象也。貞疾而稱六五,以其位言也,所以恒不死者,柔得中而無大豫,雖為剛陽所逼,猶有虛位存焉,蓋未亡也。
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在上亦以位言也,豫至此極矣,豈可長久而不知變乎。故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何可長者,欲其速改也。趙氏輯聞云:在上所以釋冥,何可長所以釋豫。
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未失也。
初九震體,震以陽爻為主。為主者故不當(dāng)隨人,而陽亦不當(dāng)隨隂,然以下從上,以正從正,則隨道之當(dāng)然也。夫初九以陽居陽,正也,六二以隂居隂,亦正也。以初九在下之正,從六二在上之正,故吉。六二與六三皆半剛半柔,故爻辭皆言失。初九剛正而専一,出門即與二交,則得所從之正,故不失也。渝者何?權(quán)以適變也,稱輕重而行之以合于義,是之謂權(quán),權(quán)非知道者不能行,行權(quán)則不能不失經(jīng),故戒以從正吉。正釋貞字,當(dāng)隨之時,不得適變則失時,徒知適變而不能守正則失已,二者皆非也。唯能趨時適變,而于適變之間又能以正道固守,而擇其善者從之,斯不失矣。此爻與同人初九相似,同人之初九出門,而同六二非與九四同也,此則出門而交,六二亦非與九四交也?;蛘呔杏谡龖?yīng),以四言明功,而初言出門交有功,是謂交于四,蓋泥于兩功字,而不思隨之義乃是近而相從,非遠(yuǎn)而相應(yīng)也。況九四剛而不正者也,初而與之交,則豈得為從正哉。
係小子,弗兼與也。
人之一身,安能兼與,得此則失彼,二者不可得而兼也。二係三則失初,非欲棄初也,勢不能兼也。趙氏輯聞云:事不能兩得,人不能兼與,隂必隨陽,則二之與初者,情也;下必隨上,則二之與三者,時也。當(dāng)隨之時,係三則失初,二者不可得兼,兼初與三而立義,故變係。
係丈夫,志舍下也。
舍止也,釋居字,當(dāng)作去聲。舍下謂六三居貞而止于九四之下也,處隨之時,當(dāng)以下隨上,以隂係陽,不可躐等而進(jìn),四隨五而獲則三也,亦可隨四而得,此則三之志也。志在隨時,豈肯躐四以求五,故曰係丈夫,志舍下也。漢上朱氏曰:先儒舊讀舍音捨,王弼讀舍與乾九二時舍也之舍同。爻辭曰?利居貞?,此曰?志舍下也?,以舍訓(xùn)居,弼之說為長。三四相比,近也,四亦無應(yīng),宜相親也。以隂求陽,以下隨上,順也。
隨有獲,其義兇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四之隨有獲,蓋居近君之地,而有逼上之嫌,人必疑忌。若獨(dú)擅其有,以為己私,則其兇宜矣。故曰隨有獲,其義兇也。然九四與九五徳皆剛明,彼此皆相知而相信,無所謂兇也,然則九四所以得免其兇也者,其功在乎率天下以隨五,能盡其臣下之道,而足以自明,故曰?有孚在道,明功也?。安定胡氏曰:既有孚信,在于臣子之道而上得剛明之君,知己非叛逆之意,故足以明已之功。
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九五處尊,而其位正中,九四雖強(qiáng),然亦何敢不隨九四,既隨則天下無不隨之矣。然則九五之所以得吉者,以其位之正中而能致在下之隨也。伊川程子曰:隨以得中為善,隨之所防者過也,若上六過此而處外,則其道窮矣。
拘係之,上窮也。
處隨之世,天下皆隨九五而上六獨(dú)在外,有不得其隨而上窮之象,夫隨至于上,亦窮矣。上窮而無可隨則不容不而係五,故曰拘係之,上窮也。
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意在承當(dāng)其事,而成其親之令名,不欲見其過也。
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幹母之蠱不可過甚,九二得中道而不過剛,幹母蠱之善者也。得中道,釋不可貞之義。
幹父之蠱,終無咎也。
爻辭言其無大咎,是未免乎有小咎也??鬃俞屩弧附K無咎」,何耶?曰:但恐不能幹耳,既幹矣,終亦無咎也。
裕父之蠱,徃未得也。
六四之才,僅能裕而弗能幹,若欲有所往,則未見其有得,必先有失。故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幹父用譽(yù),承以徳也。
六五之徳,足以承任幹父之責(zé)矣,以令名,蓋前人之愆,是不以才幹而以徳幹也。故曰「幹父用譽(yù),承以徳也」以釋用字,徳釋譽(yù)字。初以意承,五以徳承,皆能幹父之蠱者也,故初與五皆言承,承謂本爻非指他爻也。
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志可則,謂其志可以為後人之法則也。準(zhǔn)齋吳氏曰:如曾子不忍違親而辭齊之聘,其志豈不可則。
上一章節(jié)
下一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