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下澤上】?jī)?/p>
外鑠浮慕,不可言說,惟有以入乎其內(nèi),則其說始真,是巽入而兌說也。理義說我心譔述也,芻豢說我口飲饌也。巽既兼之,又其性為入,入心者心說,入口者口說。在君子則無入而不自得,在小人則玩物喪志,因境奪情,得于中而見于外。當(dāng)其入則隂氣內(nèi)歛,故一隂伏于二陽(yáng)之下;當(dāng)其說則柔情外舒,故一隂出于二陽(yáng)之上。入與說俱非純德,聖人戒慎以防之,使歸諸正。其卦《?》坤三索于《?》乾,變乾之終畫而成《?》兌,故稱少女。少女綽約,恒人所說,其象為澤。澤者,瀦水也,與流水異?!?》坎中一畫流于地間,兌下二畫積為瀦水,皆指一【、奇】為水也??纪ぴ疲嚎踩铝?,以剛為底。是不特解澤之謬,并不知坎為水之義矣。坎陽(yáng)水,身自為水,流行而不息,變坤之中畫為水,其上下二《》【、偶】仍為地,水由地中行也。澤隂水,乃地卑而承水,停蓄而不流,一【、奇】之下又有一【、奇】,指水之下又有水也。既瀦者,為滙者也。如以剛為塞下流,則坎豈中塞而汎濫于上下耶?蓋澤本非水,特是地之廣濶卑下處,為水之所聚會(huì)爾。因其水之聚會(huì),則為之植茭蒲,畜魚鼈,時(shí)其旱潦,伺其防洩,以滋田稼及民之利渥,故于象為澤,于義為說。少男少女得地之質(zhì),山兀突高起為陽(yáng),澤洼陷卑伏為隂,俱就地而分別者,非若坎水之自成水也。三畫之卦僅言澤,而不及分疏會(huì)合、利物說民之功用。惟六畫之卦兩澤相麗,內(nèi)外上下交為灌濡,則往來宣布而不窮。澤性下行,自上及下,以君說民為順理;自下奉上,以臣說君為悖道。君子之所以仁愛蒼生,無不欲得其歡心;小人之所以蠱惑君心者,隨處當(dāng)嚴(yán)于隱微。諸爻和兌、孚兌,說在已者也;來兌、引兌,說在外者也。商兌不受非道之說,孚剝預(yù)防容說之欺。聖人憂患以前,民用于豫,說之時(shí)有兢兢焉。自重本卦外,錯(cuò)天為履,並位西北,上下判如,又屬一氣之聨貫,禮以和行也。錯(cuò)地為臨,澤藏于地,地高而澤卑,然澤終載于地,所以為容保也。錯(cuò)雷為歸妹,澤已降而雷作,在上之餘音,陽(yáng)衰隂盛,婚嫁非時(shí)也。錯(cuò)水為節(jié),水澤一體,上下相合,稍過則溢矣,所以制度數(shù)也。錯(cuò)山為損,澤竭則山枯,澤深則山潤(rùn),氣之相通,上下一體也。錯(cuò)風(fēng)為中孚,澤行木中,木行澤上,以虛相信也。錯(cuò)火為睽,志異用通,審情辨物,理無不當(dāng),則事無乖戾也。此兌卦之畧也。八卦乾健、坤順、震動(dòng)、坎陷、艮止、巽入、離麗,每卦各有一義,以申明其德性。惟兌為說,即兌即說,別無他義,一以見隂常不足,一以見窮則變之意。
兌:亨,利貞。
人心和樂,氣無不通,事無不遂,于時(shí)為秋。萬物成實(shí),于用為金。性質(zhì)堅(jiān)敏,亨與利皆兌所自具者。然而不正之說,聖人上下兩剛,居位中正,必?zé)o非道之嫌,故能貞也。兌與乾同位同氣,三德皆稟于乾,獨(dú)不言元者何?元,首也。兌說見于面,已有元之意。
兌,從八,從口,從人。八者,開也,指人開口而笑說之。
意也。言說【讀若刷】之說;從之,謂人有言語亦開口也。今反借言說為喜說【讀若閱】之用,以別于兌,其義背矣。復(fù)作俗悅以別于言說,展轉(zhuǎn)失真,忘其所自。兌畫上缺,人口上缺,此卦畫之與文字相合者,八經(jīng)卦皆然,不可不察也。
彖曰: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應(yīng)乎天而順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志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兌之象與義,皆言說也。說近于欲,欲則不剛。兌之為說,以剛居中,內(nèi)無私欲以攖其寧;柔見于外,無拂戾之忤于物。其為說也,以利以貞。天以澤施下,以說萬物;人承天澤之流行,以說造化。是王者之說,上應(yīng)天意,下應(yīng)人心。興利者,人之所說也,則先任其事而民從之,說上之為我也而忘其勞;除害者,民之所說也,則身為犯難而民隨之,說上之為我也而忘其死。夫勞與死,非可說之事也。王者得說之大道,不僅以驩虞小惠愚其民,則民自相勸勉以應(yīng),王者豈有所驅(qū)廹而使之然哉?夫子釋彖辭,專言君之說民,未嘗稍及臣民之說君也,而君之說已在其中。三代以上,君人者極一身之先勞以厚民生,犯天下之艱難以防民患,及其成功,不過民說而已。三代以下,民為輕竭億兆之暑雨祈寒,以縱一人之聲色;孤人之子,寡人之婦,使天下之肝腦塗地,以快一已之暴殄。原其禍患,不過以民說君而已,君欲自說而已,非所謂順天應(yīng)人者也。順天應(yīng)人,湯、武以之革命,則此先民犯難者,其伐暴救民之事歟?宜其忘勞死也。孟子取之而民說則取之,取之而民不說則勿取,蓋本乎此。夫子云:易興于文王與紂之時(shí)。兌位西方,有岐周之象;兌金從革,有改命之象。凡為人君者,宜審于自說說民,其仁暴分矣。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xí)。
兩澤相麗,無有不合而歸一者,兌之象也。道同志合,君子之于朋友似之??谌萆心哉Z貴慎,惟當(dāng)講論之際,質(zhì)疑問難,有不厭其詳者。講者兩人對(duì)舉,而結(jié)搆興起其義理;習(xí)者前後無間,從未能以至能,從勉強(qiáng)以至神熟,交相潤(rùn)澤。內(nèi)說于心,外說于朋友,視天下事物,無有以彼易此者,斯真說也。水之為物,無分彼此,遇即相合??踩∑洳幌?,兌取其資深,故兩卦大象皆言習(xí)。
講,和解也。從言從冓。冓者,兩相交結(jié)而對(duì)舉之義。
言語問畣,各舉其一端,如律呂之應(yīng)五味之調(diào),而疑難氷釋也。
初九,和兌,吉。
諸爻兌字,即是說字。凡人心之說,惟求其自得,不欲其因人。自得者說在內(nèi),因人者說在外。初處內(nèi)卦之下,不與世交,渾然天理,沖融恬淡,與人無忤,自慊于已,以和樂為說,說之吉者也。
象曰:和兌之吉,行未疑也。
初之和兌,得于天性之粹美,雖行而未成。而和行乃天下之逹道,有何足以惑亂其心者?將見其行,未見其疑也。疑為見可說,而欲遷其和以就之之類。
九二,孚兌,吉,悔亡。
稟陽(yáng)剛之質(zhì),處位得中,自孚于已,充足有餘,所謂戰(zhàn)勝而肥。說其所說而忘人之說,校初之說更為可據(jù),吉且悔亡。
象曰:孚兌之吉,信志也。
初行未疑,似乎質(zhì)美;二信其志,則兼有學(xué)問之功矣。比三之柔,不為所惑,理義說心,其斯之謂。二行事未可概見,其樂道忘勢(shì),志足以自信,萬鍾何加,千駟弗顧,不亦君子乎!
六三,來兌,兇。
隂柔之質(zhì)而處不正,其為人也多欲,上下往來之交,無不可說。心既不剛,不能自主,物物可愛,來則說之,紛華靡麗,汨沒其心性,是以兇也。
象曰:來兌之兇,位不當(dāng)也。
小人而處窮約,不知異物之可貴,則亦已矣。今不幸而居兩說之交,一物之喪志者未去,一物之艶心者繼來,忘其終身之憂,但為非道之說,亦其位之不當(dāng),足以移易其性情爾。
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啇者,度量之謂。四居近君之地,亦施澤者也。民具爾瞻,思所以副之,因啇其說。民之道未遑安寧以自處,然在下之人欲得其歡心者多矣。切近來兌之六三,能介然不染,如疾惡焉,遠(yuǎn)細(xì)娯而獲大樂,不以一身之榮祿為說,而以天下之沾被為喜也。四居外卦,知內(nèi)卦六三來說,而非正人之外說。內(nèi)必有故,從外而知其內(nèi)之心。大槩人情當(dāng)逸樂時(shí),多包容而少辨別。豫之二,處下卦之中,能介于石,而豫不可入。兌之四,處上卦之下,能介其疾,而說不可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為豫說喪志者,真先立乎其大者也。啇從外,知內(nèi)也,從冏【即訥字】。言不出于口而心自測(cè)。
度之意,從章省,顯露于外之意。人見夫外之動(dòng)靜若何,未敢?于言語,且自揣摹于心,知彼內(nèi)之所藏者亦若何也。
象曰:九四之喜,有慶也。
人之所說者,謟諛也,柔媚也。九四能以遠(yuǎn)佞人、疏善柔為喜,其說既異乎常人,其喜自蒙夫天祐,社稷人民獲其福慶也。
九五,孚于剝,有厲。
君位不易居,上下內(nèi)外,凡可以蠱惑其心志,蔽塞其聰明者,無不極其智巧,以求五之一說。一、人之心志,聰明有限,茍非大聖大賢,無不受其蔽錮者矣。此皆所以壞爛其身心,使之不能自主,是人君孚于剝我之人,危厲有不可勝述者。
象曰:孚于剝,位正當(dāng)也。
九五陽(yáng)剛中正,豈肯受人之欺妄,而反信剝我者哉?但所居之位,乃天下所窺伺而求說者,故說之之術(shù),無不備至,剝孚之所由來也。此位正當(dāng)與履五同,其厲亦同,皆為君難之意。
上六,引兌。
上與三內(nèi)外為說主,三欲來而上引之,巧言令色以剝其君,此小人之朋,小人之說也。幸五之剛中,四之介疾,為君為相者不以道,不說,未必使二隂得行其志,故不言兇。
引,開弓也。從弓從丨,指其開之事,借凡先導(dǎo)之用。
象曰:上六引兌,未光也。
水暗于外而明于內(nèi),澤居于上,宜澄徹而有光,引之使出,則動(dòng)而不靜,失其光矣。小人說人,情意曖昧,小人所說,鄙瑣幽暗,妻妾不羞者幾希。自上而下為來,三之來兌,欲麗于上,望其來也。自下而上為引,上之引兌,欲麗于三,汲引之使進(jìn)也。以兩爻為說主,故專以麗澤屬之,惜其不用于講習(xí),而用于外慕耳。巽主入,兌主說,俱以一隂為成卦之義。天下柔而善入者莫如風(fēng),在下而善入者莫如木,巽之象也。恩澤施于人,喜說見于顔面,兌之象也。就兩卦反復(fù)而言,其在言語文辭為多。重巽申命,婉轉(zhuǎn)誠(chéng)篤,人人喜樂而信從,故兌亦云朋友講習(xí),而聽受之意自見矣。
周易象辭卷十六
<經(jīng)部,易類,周易象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