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下天上】無妄
予知予聖,必屬妄人。人性本善,俱因剝而自壞。剝後得復,己自還其故我,妄于何生?一日克復,天下歸仁,依然子臣弟友,不離庸德庸言,故復後繼以無妄。然而無妄之名,不可以不辨釋人惡。妄之累人,?溺而不可出,曰性空,曰無心。以視屬諸目,目雖見,未嘗動見之念;以聽屬諸耳,耳雖聞,未嘗動聞之念。鼻口能臭味,鼻口自知香殠甘苦,未嘗動香殠甘苦之念;手足能持行,手足自知操縱步履,未嘗動操縱步履之念。原有思,思而不著于思;亦有念,念而不著于念。倏起倏滅,莫得停留,無所係戀,無所憎惡,自然去來隨我,不滯于死生。故以人倫日用為煩惱,為汚濁,欲盡屏除,始能全消其意識,歸于無妄。吾聖人非禮勿視,視則思明;非禮勿聼,聼則思聰;非禮勿言,言思忠信;非禮勿動,動思恭敬。心之官則思,不思而蔽于物;思則得,不思則不得。思之盡善,大中至正,為子而孝,為臣而忠,為弟而弟,為友而信,生順死安,寧懼識神之為主而入于妄耶?蓋聖人之無妄,修齊治平,參贊位育,皆平實可據(jù)者。釋氏截斷意識,以為去妄之根,當體全空,則意識橫起,以求無妄,妄即生于無矣。淺學不深于義理,若為高遠微妙,學者反欲棄此而就彼,亦大惑不可解也。卦體下雷上天,天下雷行,萬物盡含?生之氣,然而不秀不實,夭札疵厲者,何勝校量!人之無妄,但具作聖之基,其間之自暴自棄,途廢道畫者,人人皆是醉夢之人,不可入道。去醉就醒,去夢就覺,但離醉夢,亦未可即言道也。唯學能驅(qū)妄,學然後知不足,故大畜隨之,將以多識前言往行也。或問:妄之義于何而立?人之妄于何而成?曰:妄者,不誠之謂。人而不誠,則言行欺偽,久之則虛而為盈,無而為有,即妄成真,遂為妄人矣。今日害于聖道者莫如佛,並失其佛之本意而為之蟊賊者莫如禪。佛氏之書,其立教也,每以無為有,以有為無,顛倒互易,以愚生民之耳目。天堂地獄,此本無者也。梵典形容,極于鳥獸草木,纎塵分寸,歷歷不爽。山河大地,人倫日用,此本有者也。彼偏一切掃除,古今之妄,有過于斯者乎?就其異學之中,又有所謂教外別傳者出,指其佛所著之經(jīng)、律、論為語言文字,比之塵飯土羮,棄而不用。欲直指本體,遂妄自誇大云:禪宗所悟,絶非心性,郤是明心見性;絶不涉空有,郤果真空妙有。視教典之有真空、有本無者,又落凡夫矣。天上天下,惟我獨貴。如來禪不足以當之,當之者為祖師禪爾。信斯言也,豈非即妄成真,為天下之妄人也哉?天下雷行,陽氣上升,土膏肥滋。其于時也,為驚蟄之候,初氳其全,故無之而不宜,所以往即得吉。二乘其時,當耕菑以有事。三當勤勞之不暇,而乃繋牛以偷安,所以二未當而三有災。言其不循下學之苦功,遽思上達以躐?聖人,所以破其妄也。四離下而上,耳目聰明,心思警敏,可以語上,歸于正道,彼固有之。五剛健中正,直知性天,浮雲(yún)太虛,無或點染,野馬塵埃,悉為元氣,故有疾勿藥。上自處過高,高譚性命,虛空生障,揑目空華,疑神疑鬼,無妄以成其妄,故有眚而窮災。無妄,史記作無望。漢人引經(jīng)如此甚多,大約聲音相似,即通借互用,未可為據(jù)。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無妄者,人無妄念,心與天通,所以能元亨利貞同于乾也。然于此有正與不正之分焉。其匪正者,專恃一己之覺慧,不加學問,任質(zhì)而行,自以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矣。不知其障蔽即生于其內(nèi),若似乎有斯理也,而不可施之行事;若似乎有斯道也,而不可布之經(jīng)綸。是匪正之眚而莫可往也,其眚竟與迷復者同矣。聖賢正道,不貴頓悟,必資學問而後成。妄罔二字,古人互用,有欺誑之義,有羅網(wǎng)之義。羅網(wǎng)之設(shè),所以欺誑禽獸;言行欺誑,亦所以揜襲人耳目而羅罔之。
無妄無解,見尋門餘論。妄,從亡從女【汝】,言人。
之不誠,是喪失其本心,非爾之身矣。即操存舍亡,君子存,庶民去之謂禮。傳所云無自欺,全得此解。女子言行不出于戶閾,壅蔽其面,保傳導之,然後敢行,焉有出亡之事?女而出亡,不必其為非僻,即此已是勇決狂誕,自用自專,不循軌道者矣。妄人之自以為是,亦何異哉?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卦之所以名無妄者,以乾之一剛自外來而居震之初,為主于卦內(nèi)。蓋雷藏地下,陽甫回而為復,其氣必升,上升而及乎天,動之極而健之至。九五剛中天德,六二應之,即稟此性而為人,所以大亨以正,純?nèi)磺轮?。其德未賦于人,在天乃為天命;既賦于人,率性而來為稟此天命,總皆天之命也。雖有洪纎高下之不同,要之人人皆具,物物皆備,從此而磨鍊追琢,其加功未有涯涘。如視以為惟我獨得,竟行直往,是非正有眚,往何所利?蓋無妄本末可往,往將何之乎?彼自信知天命矣,然此天命者,豈即能扶持護衛(wèi)而聼吾所行?若其不祐,行當自知之也,故曰行矣哉。往也,之也,行也,咸同一義,極言無妄正當培養(yǎng),未可云神化莫測,石火雷光,無所接續(xù),倏忽冺滅。釋氏一悟,妄自誇大,匪正有眚,無妄之往也。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句),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與句,去聲】。
天下雷行,是天之陽氣無乎不到,凡天下之物皆與焉。此時之物,天性具足,無有欲惡,無有欺偽,無妄之義也。茂者,長養(yǎng)之謂。時當發(fā)生之際,先王即因天時以布長養(yǎng)發(fā)生之政教,不使天時獨立無助以對之。凡厥所為,皆育萬物之事,使之得遂其生生之正,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以至于不破卵敗殈,不殺蟄折長,而後盡其參贊之量與?如吾其與聞之、與言,凡物皆與,此天下雷行之氣幾也。見天之于物,未嘗有二。物且不二,況人為萬物之靈者乎?
茂草,豐盛也,從艸從戊。戊者,中宮之土,六甲五龍。
相拘絞,草生至此,其豐盛極矣。
初九,無妄,往吉。
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彖辭言不利有攸往,而此爻辭言往吉。彖傳言無妄之往,何之矣?而此爻、象傳言無妄之往,得志也。何其不同若此?曰:匪正則有眚,不利所往,如眇者之行,必至顛仆也。初固正矣,無妄之初,湛然純一,守是而往,徹始徹終,無所蔽惑,吉道也。往而學問,往而歷試,皆自此而擴充之也,其志已先定矣。此志如志道、志學之志,往則得其志矣。茍用此而即欲有為,有民人焉,有社稷焉,學者製錦,代工琢玉,則將敗其本質(zhì)矣,何所之乎?以是知拈花微笑,而證果之流不可行也。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言人但恃此誠信之質(zhì),智慧之姿,未嘗加以學問,無所事事。如為農(nóng)夫者,春當耕而不耕,秋當穫而不穫,一歲而不治菑,三歲而不治畬。茍能如此,而無飢餒之患,則無不可往矣。此蓋斷其必不能之辭也。天下質(zhì)性粹美,不過易于入道,如人百己一,人千己十而已矣,非謂即此可以動容中禮,汎應曲當也。江皋河瀕,校之磽確,用力少而得糓多,非謂守此空田,即能秉穗充庭也。如曰無所期望,不耕而有穫,不菑而有畬,此信天緣之仰魚,守株而待兎。聖人教人立巖牆,不盡人事,而徒聼天命,此則妄之至也。世固無此理,無此象也。信斯言矣,何不直曰利有攸往,而曰則利有攸往?蓋曰能如此則可,不能如此則不可。斯義不明,聖學混于二氏矣,不可不辨者。
耕,以牛犂田也。從耒,從井。古者未用牛耕,先用耒。
耜、穫,刈糓也。從禾,從蒦。蒦有商度之義,收刈五糓,當商度其先熟者而急取之。漢志云:收穫?cè)绫芸鼙I之至。正此意也。甾,不耕田也。從巛【災】,從田。田久不耕,則水道壅塞,如欲耕種,當先治其溝洫,故一歲曰甾。後人以為治溝洫當先去除草萊,又加艸作菑,贅也。畬,田廬也。從田,從余。余者,廬無外垣,僅左支右吾,其制作減于舍也。本作余足矣,以余誤訓語舒,復借為自謂之稱,故加田以別之,亦贅。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為農(nóng)夫者,亦欲富而已。茍不耕于始,而望穫于終,是為欲富乎?未可也。六二既中且正,具無妄之美才,上與五應,天資純粹者也。不可因之而自足,不加苦功,不能致富,指其中無所有,未得遂為至境。墨者曰:以此求富,譬猶禁耕而求穫也。實本諸此。
六三,無妄之災,或繋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眚生于內(nèi),災至自外。莊生云:外養(yǎng)者,病攻其內(nèi);內(nèi)養(yǎng)者,虎食其外。正疾與災之謂也。三當上下之交,有災自外至之象。君子立身無過,自慊于心。知我者,其天災不宜至,而忽至焉。此災非我召無妄之災也。然其審幾度時,固有間不容髪者在。如牛之為物,可駕可耕,乃或繋而不用,行人取以服車,致遠于行人,則為得矣。而邑人之有事南畝者,豈不坐失幾宜,而為農(nóng)夫之災乎?蓋無妄者,即素位而行,不願其外之意。然其分所當盡者,正是不少。當耕不耕,非順受天命也。雖與自作之孽不同,而力學篤行安在哉?天下雷行,時宜播種。二三兩隂,乃雷上之地,天下之田,故二為耕穫菑畬,三為牛,指農(nóng)事之方殷也。二位中正,自恃天分過人,未肯勤學好問。三望道高美,驟想登天,亦不欲屑屑于人生之得失。然吾雖不計榮辱,無心得喪,奈榮辱得喪之及身,則有不可擺脫者。唯君子能日習于得喪榮辱,而不動其天,均非人失人得,付之鹵莽者比也。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天下有僥倖之妄,即有?滅之妄,其妄則一也。共此一牛,行人盡其駕車之職,則邑人失其扶犁之業(yè)矣。得在彼則災在此,禍福之幾,捷于轉(zhuǎn)丸,豈無妄所能消乎?必涉歷憂患,始克有濟。
九四,可貞,無咎。
下乘震動,上涉于乾,蓋自邇及遠,自卑登高者也。中人以上,聞道而不笑,日進有序,又無匪正之眚。以無妄之姿,而知用功于學問,其究竟之造,誼尚未可預期。若匪正之眚,庶幾或免,聖人許其可貞,所以無咎。四為天體,天行不息,與雷之一時奮迅者不同,故
有進而不止之象,非僅僅抱無妄之虛質(zhì)而自足者。曰可貞者,言必如此乃可為正道也。
象曰:可貞無咎,固有之也。
正非異人任也。無妄本貞,天降衷,人率性,未有不正者。四之可貞,豈本體以外之事哉?固其所自有者也。妄則匪正,無妄則可貞;妄則失其固有,無妄則還其固有。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疾有內(nèi)因,傷于七情者是也;疾有外因,惑于天行時氣者是也;有非內(nèi)外因,跌樸損傷者是也。此皆有妄以致疾,聖人制為補偏救蔽之法,而鍼刺湯液之工尚矣。五陽剛中正,無七情之害;對時育物,無運氣之災;居人君之位,佩玉鳴琚,左輔右弼,無顛蹶之患。如是而有疾,乃無妄之疾也。如青天浮雲(yún),雲(yún)過天蒼,不足以撓其元氣、玷其太虛者,聼其流行,任彼去來,勿用補救之藥,自然疾除而有喜矣。若以為疾,是無妄而生妄;若以施藥,是因藥而致疾。諺云: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耳。富貴之人,聲色肥甘,溢喜溢怒,其疾恒多,素問所云以妄為常者也。無妄則無疾,無疾則何所施其藥乎?學知天命,夭夀不貳,物來順應,鳥獸忘機,水火無權(quán),凡天下可驚可怖之事,盡銷釋于無思無慮之中。茍欲以藥攻疾,無妄之疾不必藥,有妄之疾不能藥,藥終為庶民設(shè),非為君子設(shè)也。曰:然則君子何不無疾之為愈乎?曰:舜能使瞽瞍底豫,而不能使無焚廩揜井之事;文王能出羑里,而不能使紂不囚之;孔子能解匡圍,而不能使匡人不圍已。其義一也。
藥,治病艸木也。從艸從樂,有五音六律,不可紊亂。
始能格天地,和神人。藥有寒熱溫涼,配之君臣佐使,始可調(diào)血脈,安藏府。義有相似者。
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凡事用之,其效與不效,未可期必,姑且嘗試,以觀其何如。無妄之疾,而遽加之藥,是以疾試藥與?或以藥試疾與?其妄甚矣。言不可者,母為疑似之意也。
上九,無妄行(句)。,有眚,無攸利。
無妄而至于終矣,其自處之高,人人皆出其下,猶然如初,不過十室之忠信而已矣。以之措于事業(yè),則昏迷而不明,究之抱此虛質(zhì),無一而可,君子所以重學也。初無妄,少年美才也。復後,平旦也。其從此往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其往不可限量。上無妄,猶之童心也,老則神氣衰矣;猶之復後也,久則障翳漸生矣。其罔罔而行也,鐘鳴漏盡,尚不知止,其行何所稅駕?
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災也。
初,自此而往,其道長上;終以此而行,其途窮。無妄之行,至是而窮極焉,乃所以為災也。始以眚內(nèi)蔽,後以災外侵,恃質(zhì)不學,與下愚等。
上一章節(jié)
下一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