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雷行物與無妄。
注:天下雷行。無雲(yún)而雷。京氏以為大旱之卦。萬物皆死。無所復(fù)望。故云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句時育萬物。
注:先王謂乾。乾盈為茂。對。配也。艮為時。體頤養(yǎng)為育。四之正。三上易位。天地位。萬物育。故以茂對時育萬物。湯遭七年之旱。終成既濟。禮記王制。鄭氏以為殷法也。其言曰:塚宰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是其事矣。
疏:天下至無妄
○天下雷行。是無雲(yún)而雷。詩雲(yún)漢所謂蕰隆蟲蟲。隆隆而雷。非雨雷也。四已正。上動體屯。九五屯膏雨不下施。故京氏以為大旱之卦。百穀草木咸就枯槁。故萬物皆死。無所復(fù)望。漢書谷永曰:遭無妄之卦運。應(yīng)劭曰:天必先雲(yún)而後雷。雷而後雨。而今無雲(yún)而雷。無妄者。無所望也。萬物無所望於天。災(zāi)異之大者也。
○先王至事矣
○乾為先為王。故先王謂乾。乾盈為茂。虞義也。十五乾盈甲茂者盈盛。故云乾盈為茂。對配。馬義也。詩皇矣云:帝作邦作對。毛傳云:對。配也。茂對者。德盛配天地也。艮為時。虞義也。初至四體頤。頤者。養(yǎng)也。故云體頤養(yǎng)為育。育亦養(yǎng)也。四之正。三上易位成既濟。則中和之化行。天地位謂二五得位。所謂中也。萬物育謂六爻相應(yīng)。所謂和也。以人事明之。先王當(dāng)指湯。湯遭七年之旱。以六事自責(zé)。言未已而天大雨。故云終成既濟。謚法。雲(yún)行雨施曰湯。雲(yún)行雨施。既濟之事。而以為謚。明湯當(dāng)既濟也。禮記王制一篇不與周官合。故鄭氏注王者之祿爵云: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是王制一篇皆殷法。故云鄭氏以為殷法也。塚宰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至民無菜色。皆王制文。
鄭彼注云:通三十年之率。當(dāng)有九年之蓄。出謂諸當(dāng)給為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大率四分留一。以三十年之通。則有九年之蓄。故云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
鄭彼注云:菜色。食菜之色。民無食菜之飢色。即是時育萬物之事。故云是其事矣。
無妄之往得志也。
注:四變應(yīng)初。故往得志。不耕獲未富也。
注:四動坤虛故未富。有無妄然後可畜也。行人得牛邑人災(zāi)也可貞無咎固有之也。
注:已事。故云固有之。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注:坎為多眚。故藥不可試。無妄之行窮之災(zāi)也。
注:動而有眚。故災(zāi)與乾上九同義。
疏:四變至得志
○此虞義也。上動四體坎??矠橹尽3跬鶓?yīng)之。故往得志。
○四動至畜也
○四動體坤。坤虛故未富。此虞義也。有無妄然後可畜。序卦文。王制曰: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坤虛未富。謂無蓄也。有無妄然後可畜。謂三年六年九年之蓄也。
○已事至有之
○四已之正。故云已事。固有之亦謂已事也。
○坎為至可試
○此虞義也。
○動而至同義
○易緯曰:陽無德則旱。郎顗曰:陽無德者。人君恩澤不施於上也。上動體屯。膏澤不下??矠槎囗?。為災(zāi)。上為窮。故云窮之災(zāi)。乾上九忼龍動而有悔。故云同義。
下一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