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下震上】
大壯:利貞,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程傳》以陽長過中為大壯。
竊按:過中與大過何異?不如《本義》四陽盛長之說為妥。
合訂曰:乾剛不屈于物欲,正也。以乾剛之道動,動以正也,誰得而撓之?
雲(yún)峰胡氏曰:心未易見,故疑其詞曰: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情則可見矣,故直書之。孟子養(yǎng)氣之論,自此而出。大者壯也,即是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大者正也,即是以直養(yǎng)而無害。
竊按:大壯非不亨也,蓋不可言亨也。必利以和義,則為集義以生;必正固以幹事,則為勿忘勿助。至千萬人而往,則不言亨而亨自見矣。若如他卦言亨,聖人恐人任血?dú)舛粴w之于義理之大勇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大象正古人所云自勝之謂強(qiáng)也,一履字即該視聽言動。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初變恒,遇巽方初,而即有久于壯之意,則是以壯自任自信者矣,故曰征兇,有孚。程、朱傳義皆以有孚為征兇,可必似有孚為虛詞。
合訂曰:壯趾之兇,以兇為壯也。其兇也,其孚也。荊軻易水歌曰:壯士一去不復(fù)還。彼以為還而後去,非壯士也,故樂為不還而甘心焉。此暴虎馮河之勇,亦匹夫匹婦之諒。其窮也,非壯之故,孚之故也。卦言大壯,而爻義皆貴用柔,故陽居隂位吉,陽居陽位兇。
九二: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二變豐,遇離居中,壯而且明,是當(dāng)壯而壯者也,故曰貞吉。
安溪李氏曰:二與四皆以剛居柔,不過於剛,故貞吉之詞同。蓋以剛居柔,非正也。然乃處剛之宜,則正道在是矣。四曰悔亡,此爻直曰貞吉者,中以行正故也。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三變歸妹,遇兌互四,五亦為兌,羊象。陽盛則將決,五與上之隂乃四隔之,藩象。乾陽正壯,又以震而動,觸藩象。三處下卦之窮,又以陽居陽,太過則撓,兌又為毀折,羸角象。本氣健則為血?dú)庵?,是小人用壯也。變氣說則為利物之和,是君子用罔也。
合訂曰:不曰罔用而曰用罔,嫌於不用剛而或用柔。君子順理而行,剛?cè)峋銦o所用也。若小人以剛處壯,敢作敢為事,未嘗不是【詮貞字】。而激昂太過,滅裂鹵莽,所傷實(shí)多。此由涵養(yǎng)未到,氣質(zhì)用事,猶夬三之壯于頄也。
按:此說甚細(xì),然則小人謂好剛、好勇而不好學(xué)一種人,非僉壬之小人也。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四變泰遇坤,小往則悔亡,大來則貞吉。四與下卦既皆陽變氣,又為泰,是不為五、上二隂之藩,而且決之矣。又震動遇坤,順決而不羸者也。坤為大輿,而係九四之變氣,故曰壯于大輿之輹。
安溪李氏曰:前遇隂而復(fù)乘乾,故有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之象?;?strong>曰:泰之三則有戒詞,壯至四陽極矣,何以反無戒而決其往也?曰:凡卦諸爻皆相備為義,泰前有拔茅馮河之象矣,故于三戒之。此卦初、三既以壯趾觸藩為兇厲,二又貞固自守而已,茍非有壯于進(jìn)者,乘時之義安在乎?卦之為壯,進(jìn)其義也,要在于貞而已。
按:此說發(fā)揮傳云尚往之義,甚透。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
○象曰:喪羊于易,位不當(dāng)也。
五變夬,遇兌為羊。羊者,陽也。卦以四陽盛長為大壯,而五正當(dāng)陽位,乃六以柔居之,變氣又為兌說,是不自有其壯者也。不自有其壯,故無悔。易作疆場為是。震為大塗,兌為澤,塗而依澤,則為疆圽。疆圽有水有草,正牧羊之地。牧羊而喪其羊,養(yǎng)壯而不用其壯也。若作容易字,則文法似欠老成,位不當(dāng)。安溪李氏以為所處不當(dāng)用壯,亦是。
雲(yún)峰胡氏曰:觀四隂有剝陽之勢,至四則曰觀國之光,觀五也。壯四陽有決隂之勢,至四則曰大輿之輹,載五也。凡若是者,尊君也。喪羊于易,又若人君自喪其剛,而不與衆(zhòng)陽較,然亦尊君也。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上變大有,遇離。全卦為大兌,上有角象,與三應(yīng),故遂承上爻,亦言羊也。卦名大壯,陽壯則隂衰,以陽能決隂,故曰觸。上六以隂居隂,既非可易決者,而又與四應(yīng),變氣又為離麗,故有不能退、不能遂之象。進(jìn)退兩無所據(jù),則無攸利矣。震為決躁,以上之窮,變離之明,則明而昏矣,故傳曰不詳。然大者壯,則大既有力,離又為乾卦,乾之惕若有艱象,艱則必詳而致吉矣。
竊按:咎不長者,謂變也。變則為火,天大有,天祐之,吉矣。
安溪李氏曰:凡妄行取困者,皆不詳之故也。既不詳審于先,又不艱難于後,豈獨(dú)無利,咎必及之矣。操心危,慮患深,不復(fù)蹈不詳之失,是艱難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