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下乾上】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彖傳逐句詳註甚明。剛來得中,總註有孚窒六字。有孚,即所謂有實情也。有情而窒,情不能伸也,此訟之所由來也。惕中,《本義》作得中,諸家多作中止。中止之義,與各爻詞合。蓋惕於中道,或惕於中心,則必止矣。但各卦往來之義,似依安溪李氏作虛象說為妥。必拘拘於自某卦來,多不可通耳。入於淵者,淵深而不可測。訟而入淵,則機械變詐,無情而有辭,是終訟者矣,正與惕中者反。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水氣升天,則順天以澤。物既自天而下於地矣,則天左旋,自東而西;水右流,自西而東。卦上天下水,其象如是,是為違行也。然當其在天之始,則未嘗違也。夫天者何?理而已矣,九四所謂命是也。人茍順於天理,即合乎人情,何至有訟?有訟則必違其初,念之天理可知也。及不克訟,乃反求其本,故曰歸,曰復,即命。聖人特為探本之論,以為己訟而中惕,而終無成,何如謀於始而無訟之為貴乎?蓋謀於其始,自必慮及於其終。諺云屈死莫告狀,亦此意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辨明也。
初變履遇兌,兌悅則不窒,故不永所事。兌為言,六陰爻為小,故曰小有言。初應四,二三合四,互離傳,故曰明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二變否,遇坤剛而變柔,逋也。二本柔位,今仍為柔,歸而逋也。坤為地,為衆(zhòng),故有邑人三百戶象。陽剛雖竄,而陰位自存,為無眚象,正與上之褫鞶帶之錫對。然則二之與上訟也,確矣。需、訟象詞,中孚皆指坎之中爻,乃兩卦爻詞皆不之及,何耶?蓋象舉全卦之德,是有孚者,坎之中爻合乾而言之者也。至於需之九五,一爻止于二為應,此卦九二之一爻止于五為應,則不得以全乾視之矣。然需之五應二,以上求下,為虛已以聽也。此之二應五,以下援上,為非分相干也。德既異,則其吉兇自殊耳。然同一有孚也,需何以光?此何以窒?同一坎之中爻也,在彼何以需酒食而吉?在此何以不克訟而逋?蓋需之孚,實積于乾,所謂周身之元氣也,故有以充說於其體,及其出乎坎,而積中者著矣。此之孚,則變?yōu)榉?,所謂一時之客氣也,故不能浹洽於其中,及其不克訟,而外來者歸矣。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驈耐跏?,無成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三變姤遇巽,巽以入為德,舊德之所入必深食,舊德象。應上而近,不與二四比,貞象。處危地,厲象。不忘本而妄有附和,以訟為利,故終吉也?;驈耐跏聼o成,則占詞也。占者不必此卦為此事,故乾五爻皆言龍,而三爻言君子以發(fā)其例。此六爻皆言訟,而於三兼及從王事以發(fā)其例,故加或字別之。六三之應上九,各卦多兇,而此獨終吉者,蓋訟之道以剛不以柔,二與四皆剛而能訟者也,初與三皆柔而不能訟者也。然初則事猶在下,故但有口角之微,爭不至於訟也。三則在下之上,是訟已興而不可以已矣。但三陰柔,非能訟者,殆為所訟者也。且處於二剛之間,下乘剛則必為二所爭,上乘剛則必為四所爭,而自與上應,故二四之爭三,必皆與上為訟矣。第三雖處危地為所訟,而固守其從上之貞,不與之爭,故終獲其吉。聖人隨各卦爻之時位而各著其義,豈泥於一定之說哉?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四變渙,遇巽渙散,則不克訟矣。天水曰訟,今變?yōu)轱L水,渙是渝也。雖曰渝,而實復其本然之命,是渝而無所失焉,故曰安貞也。二之歸,四之復,皆惕而中止者,故曰不克訟。春秋傳曰:吾非力不足也,義實不爾克也。然同一不克,而二則歸而逋,四則復而渝,何也?
按:二剛皆得中,象既謂其有孚,似非無情之訟,且上承六三為近,而在所必爭者,但窒於中止,知三為已之所必爭,而不知三為上之所正應,而其剛中又自否變,才非上匹也,是為不度德。已雖剛而時則在險,上雖亢而身則乘剛,勢又非上之敵,是為不量力。夫子約其詞曰自下訟上,故不克訟而逋也。逋有逋負、逋逃二義,傳特以竄字明之,訟而至於竄,患可知矣。又五不求二而二求五,故曰患自取也。四雖不中不正,而隔體下爭乎三,但下有初六之正應,則取初之明以自鑒,故能復即命。又處改革之際,乾之文言曰乾道乃革者也,故不克訟而渝也。然其歸、其復則皆同,故二之詞曰旡眚,四之傳曰不失,失字作失足看,不入於淵也。乾之四曰或躍在淵,此之象曰入於淵,蓋四之多懼如此。
九五:訟元吉,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五變未濟,遇離離明,故能聽訟。然豈惟聽訟而已,變自乾來,訟之未濟,亦未濟之訟。未濟六五曰:君子之光,有孚吉。今曰元吉中正,夫子嘗曰大畏民志,是則使民無訟者乎?元吉與大吉微異。坤五、離二、履上、復初,皆言其德之純也。此外凡吉之在天下者,多曰元吉;吉之在一人者,多曰大吉。此卦之五與大畜之四,有無訟刑措之風,故皆曰元吉也【說本安溪李氏】。
竊按:大吉者,乾剛之吉也。元吉者,從來未有之美事,今始有之之吉。所謂元者,善之長也。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上變困,遇兌。困者,辱也。兌又為毀折,故有褫衣之義。就本氣言之,乾為圜,為衣,鞶帶象。為君錫,鞶帶象。為天一日一周者也,終朝象。上有三之正應為訟,得勝而受服象。上無位而其道窮,窮則變?yōu)槿葜?。蓋言一言二,數(shù)之一定者也。言三,則數(shù)之未定者也。經書中凡曰三者,大概謂其多耳。算法:數(shù)始於一,終於三。六則倍之,九則再倍之,十則仍為一,三為不盡之數(shù)。
安溪李氏曰:上以剛處上之極,訟不可成也,而成之象之,所謂終兇者也。士庶之訟,止於闘訐,進之則其爭彌大。詩曰:受爵不讓,至於已斯亡。書曰:矜其能,喪厥功。是故名位之爭,訟之大者。二之所以保邑而無眚,三之所以從上而無成,皆守祿位、善功名之道。上有鞶帶之榮,而曾不終朝,昧於三讓而進、一揖而退之義矣。
竊按:傳言不足敬者,以為縱不至即禠,亦以爭而得不足敬也,所以足經之意。此武安與魏其爭,帝不以為直,丙吉不言微時保護功,帝所以大賢之歟?
上一章節(jié)
下一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