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下巽上】
渙,散也。爲(wèi)卦坎下巽上,風(fēng)行水上也。風(fēng)之爲(wèi)物,飄忽衍迤,水之爲(wèi)物,散漫周流,其性皆無定止,而風(fēng)又行於水之上,披離解散,渙之象也,故爲(wèi)渙。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坎下,難在內(nèi)也。能以巽順處之,使之渙然而釋,此渙之所以亨。二五剛中,亦致亨之道。廟者,斂聚人心誠敬之地。假,至也。至于廟,所以聚人之渙也。利涉大川者,木乘風(fēng)而行於水上,所以濟世之渙也。處渙之道,利在貞正而固守之,故又曰利貞。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以成卦之主及卦象釋彖辭。成卦之二以陽剛來坎之中,在他時爲(wèi)陷於險,此則坎已渙,故來而不窮。成卦之四以隂柔而得位於外,且上同乎五上之二陽,此渙之亨也。萃言假有廟,人心聚而保其聚也。此言假有廟,人心渙而欲其聚也。王又至其中,則渙者愈聚矣。巽,風(fēng)也,木也???,水也,險也。木乘風(fēng)而順行於水之上,是涉大川而有功也。此亦以言渙之所以亨也。此下疑脫利貞一節(jié)。
象曰:風(fēng)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享上帝,立宗廟,皆所以聚人心之渙散也。卦辭、爻辭皆言處渙之道,享帝立廟乃其大者,故以取象。
初六,用拯馬壯,吉。
渙之始而急拯之,又得馬壯,所以吉。馬健而行,謂二也。二剛健,與初皆無應(yīng),故相親比。初又順而承之,以拯其渙,如得壯馬以致遠(yuǎn),必有濟也,故吉。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謂能順從九二,剛中之賢也。拯之於初,亦順而易,故曰順也。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晦庵曰:九奔而二機也,今從之。機者,憑藉以取安之器。奔,急趨也。九奔而二機,謂九剛健而二安靜也。二之時,其渙未深,二能以剛中之才,急圖安定之計以聚之,則悔可亡。若既渙而復(fù)自擾之,或悠悠以處之,則天下何時定乎?
象曰:渙奔其機,得願也。
二大臣也,當(dāng)渙之初,能急趨以求定,豈徒已得所願欲,而天下之人亦皆得其所願欲矣。
六三,渙其躬,無悔。
渙之六爻,唯三有應(yīng),然其身未脫於險,故志雖從上而不能行。必也渙其躬,不爲(wèi)坎險所陷,然後能與上九聚,而無渙散之悔也。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外,指上九一卦之外也。自此以上四爻,皆因渙以拯渙者,謂渙其所當(dāng)渙,則不當(dāng)渙者聚矣。
六四,渙其羣,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羣指下二隂,四之羣類也。丘,聚也,大也,指上二陽,聚之大者也。世道所以渙由羣小,黨私害公,是以蕩無紀(jì)綱,至於渙散而不可收拾。今四居近君之正位,所謂得位乎外而上同者也。雖應(yīng)初比三,而以正義自處,下散其羣,而上得乎二陽之聚,以致大善之吉,此其思慮,豈夷常之人所能及哉?故曰匪夷所思。再言渙者,上謂處渙,下謂渙之時也。
象曰:渙其羣,元吉,光大也。
能渙其羣類以致元吉,則其所爲(wèi)豈不光大矣乎!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
五陽剛中正之君,不幸而處渙散之世,所以聚天下之渙者,大號令也。大號令者,所以起衆(zhòng)人之聽,一衆(zhòng)心之嚮也。五能渙其大號,如汗一發(fā)而不復(fù)反,則人之聽嚮也堅,而渙者聚矣。此九五於渙之時,得正其所居之位,而獲無咎之道也。
象曰:王居無咎,正位也。
言能正其所居之尊位於天下渙散之時者,居中得正,其大號令、大建立,足以繫天下之望也。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以諸爻文法律之,渙其血句也。渙之諸爻皆無應(yīng)與,亦渙散之象,獨上與三相應(yīng),然巽風(fēng)居上,亦無聚之理,故渙其血。血者,隂之傷,謂三也。三居坎險之極,爲(wèi)險所傷,上以陽剛之質(zhì),居巽順之極,故能巽順事理,渙其所傷之應(yīng)。去之遠(yuǎn)之出之,唯恐其不渙也,故能出乎險而免於難,是以無咎。其郭林宗、申屠蟠處世道渙散之時,自渙其禍難之事乎?
象曰:渙其血,遠(yuǎn)害也。
渙其所傷之正應(yīng)者,遠(yuǎn)禍害故也。
上一章節(jié)
下一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