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下坤上】
泰,通泰也。爲(wèi)卦乾下坤上,陽降而下,隂騰而上,天地交而二氣通,萬物遂其生成,故爲(wèi)泰。
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否皆乾坤互易全體以成卦,故止以隂陽言之。小,隂也;大,陽也。往謂往於外,來謂來於內(nèi)。陽下降,隂上騰,隂陽之氣交,天地之泰也。君推誠以接其下,臣竭誠以事其上,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君子在內(nèi),小人在外,各得其宜,天下之泰也。泰之道,吉且亨也。泰否吉兇之變無他,隂陽邪正,內(nèi)外消長而已。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nèi)陽而外隂,內(nèi)健而外順,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內(nèi)陽外隂,以卦體言;內(nèi)健外順,以卦德言;天地上下之交通,君子小人之內(nèi)外,以人物言。泰者,其天地人物至和極治之時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交而隂陽和,萬物遂,所以爲(wèi)泰。人君象之,財成其道,輔相其宜,以左右民。財如達財之財,因而篤之,以成其生養(yǎng)之道。輔如輔弼之輔,助而相之,以贊其化育之宜。此天地之間,所以無一物之不泰也。古財材通。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
初以剛正居下,是君子而在下者也。時既泰,則進而上行。茹,根之牽連者。彚,類也。君子進必以其類,如茅之根,拔其一則牽連而起矣,下二陽乃其類也。征,行也。志行,道亦行也,故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獨善其身者,內(nèi)也;兼善天下者,外也。初九上進之志在天下,不在一身,故曰在外。其孟子所謂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二以剛中上應(yīng)於五,五以柔中下應(yīng)於二,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者也。時既泰矣,二居大臣之位,所以處泰之道有四焉:必恢含弘之量以包容荒穢,不然則淺狹多疑而人不安;必施剛果之用以濟深越險,不然則循習(xí)茍安而事不立;必深思遠慮而無幽遐之遺,不然則狃於目前而忘後患;必大公至正而無朋比之私,不然則偏於所向而爲(wèi)害多矣。蓋亦以二乾體也,如乾之大,故能包荒;資乾之健,故能馮河;覆而無外,故不遐遺;剛而得中,故能朋亡。具此四者,所以能合乎中行之君而致泰之盛也。尚,尚主之尚。配,合也,應(yīng)六五歸妹之義。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此小象舉一句而下文皆在之例,言泰道之所以光明盛大也。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fù),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三居泰否往來之會,隂陽升降之交,而當(dāng)陽進之極,履盛滿之地,而失泰道之中,故爲(wèi)之戒曰:無常安平而不陂者,謂無常泰也。無常往去而不復(fù)者,謂隂將返也。此天道之必然,君臣能艱危其思,正固其守,庶可保泰而無咎。倘以泰爲(wèi)可恃,不以此理爲(wèi)可信,恬不知恤,則將自食其所有之福祿而永終矣。食如食言之食,沒而盡之也。
象曰:無往不復(fù),天地際也。
此因隂陽之交際,明泰否無常之理以爲(wèi)戒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富,實也。隂虛陽實,不富謂非陽之實也。九三巳處泰之盛,盛則必衰。六四則泰運巳過,故隂乘陽之衰,羣然內(nèi)復(fù),率其同類無實之鄰,翩翩而來,心意相孚,不待告戒而自合,此泰之變也。亦可以見君子之易退,小人之易進也。有國者可不愼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翩翩而來,所謂不富者,皆非陽實之賢也。羣隂在外,非其願欲久矣。今四一動,皆不待告戒而自孚,以其中心之所願欲在此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六五以柔中之德,下應(yīng)九二剛中之臣,順而從之,如帝乙歸妹,降其尊貴,順從於人,故能成其泰治之功,以受福祉,以獲無吉也。
伊川曰:帝乙必古者制王姬下嫁之禮法者。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二五居中得中,上下交以行其志願,故受泰治之福,而得大善之吉也。
上六,城復(fù)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上泰之終,而又以隂柔處之,泰復(fù)否矣。隍,城池。嚮也積累以成泰,如取隍土累以成城。今泰復(fù)否,如城之頹復(fù)返於隍也。勢而至此,自治不暇,其可用師衆(zhòng)以治人乎?故曰勿用師。唯可行其告命於巳之私邑以自守,故曰自邑告命。蓋勿恤其孚,以至於此,雖得其正,亦可羞吝矣。若以剛健之才處之,扶顚持危,亦自有道,故不曰兇而曰吝。坤體,故曰師,曰邑。
象曰:城復(fù)于隍,其命亂也。
泰一變而爲(wèi)否,其上下分崩離析之時,雖有命亦亂矣。告自邑,所以救此亂也。
上一章節(jié)
下一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