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卦:?【坤下乾上】
錯(cuò)、綜、【上下】易皆泰|互漸|初九變無妄|六二變訟|六三變遯|九四變觀|九五變晉|上九變萃
否之匪人,不利【徐煥龍句】君子貞,大往小來。
【其卦下坤上乾,天地不交,故為否。京氏以為申月之卦也。君上臣下,分則嚴(yán)矣,然情不通。小人內(nèi),君子外,理則逆矣,而勢亦失。泰一轉(zhuǎn)而成否,所不忍言也,故以之言之,亦望其仍轉(zhuǎn)而為泰,故曰否。泰,反其類也。匪人,言上下不交,而無與為類,如是則不利矣。而君子之正,未嘗不在焉。樂則行之,憂則違之,惟有此貞,所以能起元而復(fù)泰之亨也。隂陽迭運(yùn),時(shí)數(shù)之常。泰小往大來,一轉(zhuǎn)而大往小來矣,則又轉(zhuǎn)不仍小往大來乎?所可恃者,君子之貞而已。
○泰先言小往大來見,如此乃吉亨,幸其然也。否後言大往小來見,何以至此?遡其所以然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nèi)隂而外陽,內(nèi)柔而外剛,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內(nèi)柔外剛,若色厲內(nèi)荏,不言健順,否則陽不率隂,隂不順陽也。極言以嘆否之衰】。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天地不交,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shí)也。當(dāng)否之時(shí),君子道消,則君子即有與時(shí)為消者,收斂其德,使無可見,故小人自不得以祿位榮之。不然,德顯名著,物色及之,榮在是,難即在是,雖欲避之,終不免矣。故儉德避難,乃君子之貞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泰否相綜而反其類,故皆以彙言之。陽宜進(jìn),故以其征為吉;隂干進(jìn),故以其貞為吉。隂而能貞,猶一泰之亨也】。
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君謂九五,特言君者九陽,故正其名也。引而同進(jìn)者亦二,而志在君者則初,非與二為私黨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陽大隂小,凡言包者皆陽也。天包乎地,故自地上觀之,天上地下也,而其實(shí)則包乎地之下,即地之承天,亦無時(shí)不然。是否也,而泰之理即存矣。此卦五之休否,即泰之包荒,五包之而二承之,二能承則小人可以吉,五能包則大人雖處否而道固亨也】。
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不能包則不能羣,故入小人之羣而為所凂者自亂,即使人驚畏,亦亂其羣者也。磨不磷,涅不緇,而人相從而自化,非大人其孰能之?
○公兼訓(xùn)小人,而子專贊君子,其意遠(yuǎn)矣】。
六三:包羞,
【初嗜進(jìn)而心知有君,二貌?而分無所逆,三則志于傷善矣。大人未嘗不包之,而其人可羞也。
○大凡小人亦未遽肆其惡也,始則慕君焉,進(jìn)而見君子猶貌?焉。至權(quán)位與君子敵,然後欲排君子以專擅,至君子去而惡肆,于是并無君矣】。
六三:包羞,位不當(dāng)也。
【今本元六三字,此據(jù)蜀才本。
○泰六四得正為羣,隂從陽之首,此不得正,故有志于傷善,而隂將盡,故不能有為,而大人猶包之也。承可包也,羞猶可包乎?君子見幾明決而用法恕,知其欲傷善而無能為,則包之可也。大人固智之盡而仁之至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疇,鄭作 。離,去聲。
○否極復(fù)泰,天之命也。此一爻天地際矣,君子以天命為己任而有之,雖未出有為,而萬物一體之心殷然具足,天人合矣。故萬民有所托命,而盡坤之衆(zhòng)皆受其福也。祉之言止也,猶曰有待乎爾,蓋伊呂之徒先湯武而生者。
○翔曰:下三隂非類也,而君子以為疇包之也。
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造禍者小人,其終適自禍也。錫福者君子,即小人與受福也。光山謂離者違而去之,離下而上,所謂不可榮以祿。
按:此爻天地已際,似不可言不交】。
有命無咎,志行也。
【事雖未著而志已行,老安少懷,志固然也。
○或曰志在君者,君子願(yuàn)與偕行?;?strong>曰四剛近君,必有君命,乃得無咎】。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苞,陸、荀、李皆作包。
○人以木以息曰休。苞,叢生而固也?;ベ闳幔景O?。
○否甚之時(shí),民所憇者,賴有大人。大人與民休息,國本安矣,而猶惕然戰(zhàn)懼,而曰我其亡乎,我其亡乎,而國若繫于附地叢生之苞桑。蓋民為邦本,民之休,國之繫也。詩曰莞彼桑柔,其下侯旬,休之也。曰徹彼桑土,綢繆牖戶,繫之也。君子撥亂為治,不憂小人之不去,而憂小民之不安,故于小人始終包之,于民但務(wù)息之,而否已轉(zhuǎn)而泰矣。若以小人之在上,務(wù)欲擊之,擊之不勝,國氣日索,幸而一勝,?疽既潰,大命隨之,漢唐以下若此多矣。吁,可懼哉!】。
大人之吉,位正當(dāng)也。
【于三醜其不正,于五幸其正當(dāng),要其可行者,在大人所行之正當(dāng)于位稱也。大人之正當(dāng)何如?與民不擾,休之而已】。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傾,倒也。否倒為泰,此于卦綜取象。
○五于否休之,至上直傾之矣。變否為泰,何幸如之?然非于休之外別有傾之之法也。泰之轉(zhuǎn)無形,否之傾有象,故曰否泰反其類也】。
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否之必轉(zhuǎn),天之道;其傾之者,人之功。曰何可長,聖人望泰之意切矣。
○泰之三陽皆欲上進(jìn),然陽上者隂必下,人方以陽之上為可喜,而不知隂將為主于內(nèi),正泰之所以轉(zhuǎn)而否也。否之三隂皆欲上進(jìn),然隂進(jìn)者陽必下,人方以隂之上為可憂,而不知陽將為主于內(nèi),正否之所以轉(zhuǎn)而泰也。聖人明于進(jìn)退存亡之理,故于否泰之來往三致意焉】。
周易洗心卷一
上一章節(jié)
下一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