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艮,止也。剛自下升,極于上而止,艮之義也。背者無所見,止其背則無心目之牽,止于正者也。至切者身不獲其身,內(nèi)不溺于已者;至近者人不見其人,外不牽于人者也。止其背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則可見其止于自然,而無毫髪之私也。又艮止于上,而物之背在上,故取背為象。
象曰:兼山,艮:兩山相疊,則山極高,艮之象也。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其位,所止之地。不出,止其所也。艮,止之象。
彖曰:艮,止也。時(shí)止則止,時(shí)行則行,動(dòng)靜不失其時(shí),其道光明。
釋艮之義。時(shí)者,適當(dāng)其可之謂也。若動(dòng)若靜,皆不可失也。既至所止之時(shí)則止,未至所止之時(shí)則行,行非止,所以為止也。其道光明者,艮也。震剛陽動(dòng)于下,坎則陽陷于中,艮則陽著于上,隂柔不得而揜之,故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yīng),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釋艮之彖辭。止其所者,各止其所也。如君止仁,臣止敬,子止孝,父止慈也。敵應(yīng)不相與,若在他卦,亦有相與者。艮體背,不相見,故不相與也。
初六,艮其趾,無咎:趾者,在下之象也。初六居艮之初知以止為事,故能止于無咎之地。
利永貞:柔不能常固,故戒之。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不動(dòng),故未失正。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拯者,救也。腓者,躁動(dòng)之體也。又近乎九三之爻,不拯則動(dòng)而隨之矣。居中故可拯之義。
其心不快:知止而好動(dòng),交戰(zhàn)于中,故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退聽則知止矣。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限猶界也,謂其界乎四柔之中也。列者,絶也。夤,膂肉也。當(dāng)止而上牽乎柔,失其所止之義,故有列夤之象。
厲熏心:不安之勢(shì)熏爍其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六四,艮其身,無咎:當(dāng)心之所,與咸位同。不言心者,心不可見。夫身者,心之體也。其身止,則知其心亦止之者矣。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輔,頰車也。既止其輔,則言不妄出矣。
悔亡,六五以柔居尊位,宜有悔也。以中正而止,則其悔可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敦者,厚也。乾三爻交坤而為艮,上爻乃艮之所以為艮者。艮之用在上,三與上皆在卦之上,而最上為獨(dú)吉也。所謂止,以時(shí)止其所者也。止于至善,故以敦言。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