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卦下坤上坎,以二體言之,水之在地上,親切無間,有比之象。又卦以九五一陽為上下五陰所親附,亦比之義,故曰比也。
比卦次師,按《序卦》,衆(zhòng)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人類既多,必相親附而後能安,比所以次師也。卦以九五為君象,陽剛中正,為衆(zhòng)所歸,相親相輔。但當(dāng)自審于先,不可失之于後,此全彖之大旨也。
六爻以五為比之主,五陰皆求比之。初以先而吉,上以後而兇。二以應(yīng)五為自內(nèi),四以承五為外比,故皆吉。唯三失其所比,離五既遠(yuǎn),而應(yīng)于無位之上,所以傷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比,親輔也。卦以九五一陽為上下衆(zhòng)陰所歸,以一人而撫萬邦,以四海而仰一人,故有親輔而吉之象。原筮,再筮也。蒙卦坎一陽在下曰初筮,比坎一陽在上曰原筮。比本坤卦,以再筮得乾之五,具乾之元與坤之永貞,故有原筮元永貞無咎之象。水性流動,終有所歸,有不寧方來之象。九五一陽已為衆(zhòng)所歸,上後來以陰變陽,兩雄不並棲,有後夫兇之象。占者得此,則我當(dāng)為人所親輔而吉。然人之歸我,歸于德也。必我有元善永長正固之德,然後可以當(dāng)衆(zhòng)之歸而無咎。其未比于我而有所未安者,亦將來歸。若彼遲而後至,則此交已固,彼來已晚而得兇矣。卦就人比我言之,《本義》謂我比人,以是反觀。然玩彖意,則比人之占已在其中。蓋卦以坎五為比之主,故我有元永貞之德,則人自當(dāng)速比于我,而彼之後至者兇矣。若我無其德,則必求有是德者比之,我不可自取後夫之兇。蓋卦具此象,筮者各隨所問以為占,不可執(zhí)一而論也。
《彖》曰:比,吉也。
《本義》謂三字皆衍,《大全》謂衍也字,今從之。
比,輔也,下順從也。
比之所以吉者,以比有輔之義,臣下皆順從之,所以吉也。順者,情不容己。從者,分不可逃。謂陽居尊而陰在下也。此以卦體釋卦名及比吉之義。
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yīng)也。後夫兇,其道窮也。
此亦以卦體釋卦辭也。剛謂五。以者,因也。因剛中則私無所留,所以為元。剛中則健而不息,所以為永。剛中則正固不偏,所以為貞。上下謂五陰。凡卦皆以剛?cè)醿韶诚鄳?yīng),此則以五陰應(yīng)五之一陽,又為一例。然師亦一陽五陰,以專以五為應(yīng)者。師以君任將,則其任專。比以君臨下,則其分嚴(yán)也。既曰上下應(yīng),又曰其道窮者,五陰皆有當(dāng)應(yīng)之道,獨上以一陰在最後,勢處于窮,所以兇也。乾上九曰窮之災(zāi),坤比上六皆曰道窮,皆以處上極窮故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水比于地,不容有間。先王畫疆分國(文瀾本「國」作「野」),使連屬相親,則諸侯知尊君親上,而天下從之矣?!侗玖x》謂彖意人來比我,此取我往比人。然封建以治天下,使天下親于諸侯,即使諸侯親于天子,亦人來比我之意也。井田封建,先王治天下之大者也。于師得井田之法,使民自相合而無間。于比得封建之法,使君與民相合而無間。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易六爻皆歸正應(yīng),獨比諸多皆以比五為義。他卦陽爻皆言有孚,此陰爻亦言有孚。程子所謂中實者信之質(zhì),中虛者信之本也。當(dāng)比之始,虛中求比,意無他適,有有孚比之無咎之象。坤為土。缶,土器。以陰變陽,又為仰盂??菜铝?,初變?yōu)橥?。屯者,盈也。有水流盈缶之象。不與五應(yīng),而終比于五,有終來有他吉之象。言凡比之初,貴乎有信,則可以無咎。若誠信之心既充,則在我無他向之心。不但無咎,終且有他吉之來也。時解就人臣始仕者言,亦不必拘。凡事君交友有所資于人,皆從其占也。
《象》曰:比之初六初六,有他吉也。
言他吉,即于其初而信之,不待其終而見之也。
六二,比之自內(nèi),貞吉。
內(nèi)外卦之分始見于此。以二應(yīng)五,故曰比之自內(nèi)。謂之自內(nèi),則涵養(yǎng)有素。道可格君,學(xué)可匡時。非以名求,以僞應(yīng)者也。柔順而中正,故曰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nèi),不自失也。
陰柔恐自失其身,得正則不自失矣。已無所失,然後可以比人也。
六三,比之匪人。
六陰柔而居三,不中不正。承四乘二應(yīng)上皆陰,所比皆非其人,不言兇而兇可知矣。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比以求安也。上無首而三應(yīng)之,所以傷也。承乘應(yīng)皆陰。所應(yīng)非人,尤重所應(yīng),如所事非人。所承所乘,如居之有鄰,學(xué)之有友,仕之有同寮皆是也。二四皆吉*,然皆陰爻,故統(tǒng)謂之匪人。
*「二四皆吉」原文誤為「三四皆吉」。
六四,外比之,貞吉。
以柔居柔,外比九五為得其正,吉之道也。初不係四而比五曰他,四不係初而比五曰外。二曰自內(nèi),有以心許國之意。四曰外比,有公爾忘私之意。陰柔近君近于媚,故皆戒以貞吉。
《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五以剛明中正之賢,又居君位。四外比之,豈徒以其賢哉。正以上下之分,有所必從,無所逃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qū),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五以一陽居尊,為衆(zhòng)陰所附,陽明光顯,有顯比之象。比為師之反,陽在上而統(tǒng)衆(zhòng),有王用三驅(qū)之象。四陰皆順乎五。獨上背之,而五無容心,有失前禽之象。坤為土為邑為衆(zhòng)。五下四陰皆比,聽上之背去,邑人不誡之象。三驅(qū)宜從舊解,三度逐禽而射之也。失前禽者,古田獵之禮,置旃以為門,刈草以為圍,獵者三面合圍,開其前門。天子自門驅(qū)而入,車三發(fā),徒三刺,謂之三驅(qū)。禽獸由門而出者皆免,惟在圍之中者殺之。圍三面而空其門,所謂天子不合圍,開一面之網(wǎng)者此也。從門出者為前,故曰失前禽也。王用三驅(qū)句,不過言天子之田。失前禽句,中自有三面不合圍之意。若以三驅(qū)為三面驅(qū)禽以待射,則非矣。邑人不誡者,天子聽其去而不問。既無必得之心,則邑中之人亦無警備之意也。師比之五皆取禽象。然師之田有禽,害物之禽也。在師則執(zhí)之,王者之義也。比之前禽,遠(yuǎn)我之禽也。在比則失之,王者之仁也。然使邑人不喻上意,有唯恐失之之心,則禽無遺類,其仁不廣矣。故失前禽而邑人不誡,乃為吉也。此爻取象極得帝王之用心。蓋王者未嘗不欲萬國皆在綏懷之中,然惟順我撫而親之,其叛去者亦姑舍之。在內(nèi)者安之,在外聽之。其心光明正大,在下亦相忘其化,王道所以隆也。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位在正中,心無偏黨,比之所以為顯而得吉也。舍逆取順者。古人之獵,喜其向我而縱,惡其背我而殺之,似縱其順而殺其逆。今借以為喻,但取往者不追,來者不拒之意。故以向我出圍者為逆,以縱之為舍。以背我入圍者為順,以殺之為取。舍逆去者,取其順者。順逆兩忘,德怨不任也。上使中者,王心無取捨,邑人亦無得失。共化于中,若上使之也。
上六,比之無首,兇。
按王註云,乾剛惡首,比吉惡後。五君元首之象,上六居五之後,比之不先,無首之象,即卦所謂後夫兇者也。本義謂陰柔居上,無以比下,為無首之象。蓋以卦畫之序言之,則上為後而初為先。以上下之體言之,則上為首而初為足。其才既不足以高人而為人之首,又不能自卑以後人而失其首。二意亦相貫也。乾以純剛盡變?yōu)槿嵩粺o首,比以陰居上亦曰無首。而吉兇各異者,乾之無首,剛而能柔,不為首者也,故吉。比之無首,陰柔不足為首者也,故兇。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其德不足以為首,則其效不能以有終矣。全卦以一陽統(tǒng)衆(zhòng)陰,有君臨萬邦之象。故五陰皆以比五為義,而不論爻位之相應(yīng)。五為人所比。貴于顯,顯則正大光明。取內(nèi)四陰之比,而舍上之後比,不以為嫌。餘五爻皆比人者。惡其後,後則無始無終。故三以應(yīng)上而傷,初以能比于先而吉。二以中正內(nèi)比,四以得正外比,故皆有貞吉之占也。卦爻大意,取象于事君交友。而得此卦者,亦隨事以為占,不必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