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藏》首坤,其義未知所取?!吨芤住芬岳だ^乾,以地承天,萬物之父母也。全卦以柔順得正為地道、臣道,妻道之宜。六爻唯二五言吉利,而五不如二之正。他則皆有扶陽抑陰之微旨焉。坤卦之大略也。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三偶為陰,其卦為坤,其象為地。陰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勢(shì)卑順,故名為坤。六畫皆陰,內(nèi)外皆坤。陰之純,順之至也。純陰至順,一承乎陽。循物無違,居心順應(yīng)。理無不通,故占亦可大亨。然必守此順德,久而不變,故曰利牝馬之貞。牝馬,柔順而健行者。馬為乾象。曰牝馬,明配乾也。陽得其全,陰得其半。以柔順得正為利,則其他有所不利矣。陽先陰後。君子占此,欲有所往,率先首事,必至于迷。居後順從,乃得其當(dāng)。故曰先迷後得。主利,《本義》謂陽主義而陰主利。《大全》謂占此卦便主利此事,非坤道主利萬物也。時(shí)解皆從之。今按,《蘇傳》、《來註》皆以後得主為句。謂陽為陰主,乾為坤主。居後從乾,得其所主,所以為利也。此雖與《本義》不合,然觀後文言後得主而有常句,似非遺去利字,且于理義甚順,宜存之。西南,陰方。東北,陽方。西南致養(yǎng)之地,與坤同道,故得朋。東北反乎西南,故喪朋。陰體柔而躁,妄作以求全,則非矣。必安于正乃吉,故曰安貞吉。蓋陰之德減于陽之半。故體乾之君子,可先亦可後。而體坤之君子,但為後不可為先。所遇雖得喪之不同,而要以安于正則吉,此地道臣道妻道也。此三句本義解如此,時(shí)解皆從之。今按《蘇傳》及《來註》皆謂文王圓圖,西南,兌離巽三女所居,坤之朋也。東北,震坎艮三男所居,非朋也。陰以從陽為正,去其三女之朋,求主于東北,則為安貞之吉矣。此雖與本義悖,而說可存。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乾曰大,無所不包也。坤曰至,無所不盡也。乾之大無方。坤則未離乎方也,故但曰至。元非別有一元。乾施坤受,一氣而已。資始者有其氣,資生則有其形。然非坤自為,順天氣而承之以生。不先不後,所以為至也。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此言亨也。坤之德厚,持載萬物,合于乾之無疆。無疆即乾之不息也。不息則可久,無疆則可大矣。其靜也翕,故曰含弘。含言無所不容,弘言無所不有。其動(dòng)也闢,故曰光大。光言無所不著,大言無所不被。所以德合無疆。而品物之流形者,咸暢茂條達(dá),無不亨矣。
牝馬地類,行地?zé)o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此言利貞也。馬,乾象。而曰地類者,馬行地之物,牝則陰之類也。
行地?zé)o疆,則順而健矣。地承天施,柔順也。生物有終,利貞也。坤之德如此,君子所行如之,則有先迷後得之慶矣。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居先則迷惑而失坤之道,居後則順利而得地之常。西南,與陰之類行,故得朋。東北,非其類,故喪朋。然反而與類行,亦終有得朋之慶矣。本義所解如此。程傳謂東北從陽,成生物之功,曰有慶。蘇傳來註同之。今按,獨(dú)陰不生,從陽有慶為是。
安貞之吉,應(yīng)地?zé)o疆。
安而且貞,地之德也。彖有三無疆。德合無疆,坤配乾之無疆。行地?zé)o疆,坤之德無疆也。應(yīng)地?zé)o疆,人法地之無疆也。無疆本天德。唯地能合天之無疆,則地亦無疆。君子能法地之無疆,君子亦無疆。君子法地,地法天,一天德之無疆已矣。
《象》曰:地勢(shì)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以氣運(yùn)故曰行,地以形載故曰勢(shì)。上下卦皆地,然其象一而已,故不言重,而但言其勢(shì)之順。蓋地非以平為順。高下相因,正見其順也。高下相因無窮。地勢(shì)之順,以地德之厚也。厚,故萬物皆載焉。君子以之法地德之厚,而民物皆在所載矣。至乾之大象,不言乾而言健,地則不言順而言坤,朱子謂用字偶有不同,不必穿鑿。
初六,履霜,堅(jiān)冰至。
陰爻言六者,凡揲筮得三偶,則所餘二十四策,合四六之?dāng)?shù)為老陰。得二奇一偶,則所餘三十二策,合四八之?dāng)?shù)為少陰。老變而少不變,故陰爻稱六。又按,兩地之義合河圖,地二地四而為六。取地之生數(shù),不取成數(shù),則亦為六也。霜,一陰之象。冰,六陰之象。霜,陰氣所結(jié),其勢(shì)猶微,及其既盛,則水凍而為冰。初陰有霜象,六陰有冰象。陰爻雖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勢(shì)必盛。故聖人示人以戒辭,當(dāng)履霜?jiǎng)t知堅(jiān)冰之將至也。蓋陰陽,造化之本,不能相無。而消長(zhǎng)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然其類則陽生陰殺,陽善陰惡,陽君子而陰小人。故聖人于易,每致扶陽抑陰之旨,亦參贊天地之微權(quán)也。
《象》曰:履霜堅(jiān)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jiān)冰也。
《本義》謂魏志作初六履霜,當(dāng)從之。馴,順習(xí)也。道,即小人道長(zhǎng)之道。經(jīng)言堅(jiān)冰至,要其終也。象傳至堅(jiān)冰,原其始也。當(dāng)其履霜,不過陰之始凝耳。乃至于堅(jiān)冰,則惟其因循順習(xí)以致之耳。戒占者當(dāng)豫防,不可自我致之也。始于微而終于著,陰陽均也。而陰之為物,弱而易入。易以陷入,故戒其馴習(xí)而致之。即子産水弱民玩之意。
六二,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
乾五爻皆取象,獨(dú)九三指其性體剛健者言之。坤五爻皆取象,獨(dú)六二指其性體柔順者言之。初三五柔順而不正,非陰位也。四上柔順而不中,非上下卦之中也。唯六二柔順而中正,得坤道之純者也。正則無私曲而內(nèi)直,中則無偏黨而外方。內(nèi)直外方,其德自然盛大。不假修習(xí),而自無不利也。不揉而直,不矩而方,不廓而大,故曰不習(xí)。不待學(xué)習(xí),自然直方大,故曰無不利。蓋習(xí)而利,則利止于所習(xí)矣。唯不習(xí),故無不利。言以乾之德為德也。乾,其動(dòng)也直,坤亦直。乾圓而坤則方。乾不息而坤德合無疆,則與乾並大矣。占者有是德,則其占如是。初六占在象中,此則象在占中。
《象》曰:六二之動(dòng),直以方也。不習(xí)無不利,地道光也。
地之直方,于其動(dòng)觀之,即生物之無屈撓。見其直,即賦形之無變易。見其方,蓋唯承天而動(dòng)故也。直方則大也,故不言大。地道之光,自然而然。無所勉強(qiáng),不可揜蔽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坤為吝嗇,又為文。六三陰居陽位,剛?cè)嵯嚯s,內(nèi)含章美之象。體純陰,可貞以守之象。居下卦之上,有位者也。有或出而從王事,不終含藏之象。三居下卦之終,有終之象。三居陽不正,故不曰貞,曰可貞。不欲輕進(jìn),故曰或。不敢造始,故曰從。人臣之道,凡事不最居其成功,唯奉事以守終,故曰無成有終也。本義謂始雖無成,後必有終,意似不同。然全卦有先迷後得之象,而三爻多兇。凡占者得此,即如所占可也。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shí)發(fā)也?;驈耐跏?,知光大也。
處下之道,必能含其美,乃為得正。然義所當(dāng)為,則以時(shí)而發(fā),非有所隱而不盡也?;驈耐跏拢四軣o成有終,以其知之光大故也。蓋天下唯能含者乃能發(fā)。圭角淺露,不可有為矣。唯知光大者乃能含暗昧不明,妄自炫耀矣。大知光明者不事匿名晦跡,而驕矜不形。涵養(yǎng)深沈者不用見事風(fēng)生,而事業(yè)自遠(yuǎn)。此即象傳所謂含弘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yù)。
陰虛能受,故坤有囊象。重陰凝閉,有括囊之象。三以陰居陽,猶或可出。四以陰居陰,逼近于君,唯有謹(jǐn)密晦藏而已。不但言語之簡(jiǎn)然,凡一切動(dòng)止皆然。如此則無僨事之咎,亦無成事之譽(yù)。蓋四近君,譽(yù)則逼上,譽(yù)即咎之招。無咎者,以無譽(yù)也。求譽(yù),則不能括囊矣。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能慎,則不害也。君子當(dāng)否塞之時(shí),不求有功,當(dāng)思遠(yuǎn)害。
六五,黃裳,元吉。
黃,中色,地之色也。裳,下飾,坤為裳也。然不于二言之,獨(dú)于五言之者,蓋六二陰而在下,柔順中正,自然無不利。六五以陰居尊,必中順之德充于內(nèi)而見于外,乃得大善之吉,否則兇矣。程傳以羿莽武氏臣妾居尊位者言之。先儒或病其拘。蓋卦本臣道妻道,而五居尊位。然易之為占,皆因人立教。為臣妾者得此,則宜忠信卑順,以盡其道。為君得此,則宜居中謙遜,以下賢也。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坤為文,又居五之中。文生于相錯(cuò),陰陽專一則無文。陰有陽德,則黃中之文充于中而見諸外也。
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
陰宜從陽者也。純陰在上,盛于陽矣,故與陽皆有龍象。盛則必爭(zhēng),故有戰(zhàn)象。上動(dòng)不已,進(jìn)至于外,故有戰(zhàn)于野之象。陰雖極盛,豈能獨(dú)傷陽哉,故有兩敗俱傷之象。氣陽血陰,陽衰于陰,故與陰皆有血象。象如此,不言兇而兇可知矣。乾上但言亢,而坤則言戰(zhàn)者。蓋陰陽不可相無,然乾尊則無對(duì)待。坤卑而盛極,必至侵傷也。初曰堅(jiān)冰至者,防龍戰(zhàn)之禍于始。上曰龍戰(zhàn)野,則著堅(jiān)冰之禍于終也。餘意《文言》詳之。
《象》曰: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
陰盛窮極,勢(shì)必爭(zhēng)而傷也。然道豈驟窮,由初之馴致也。
用六,利永貞。
坤之用六,以凡筮得陰爻六變而八不變也。然凡陰爻皆用六,獨(dú)坤以純陰而皆變?yōu)殛枺瑒t得稱用六也。陰柔不能固守,變而為陽,則能永貞矣。不牽于私欲,不惑于常變,固守其順,所以利也。坤本有元亨,此獨(dú)言永貞者,蓋乾以元資始,坤以貞大終。六爻皆變則其德減半,故不言元亨也。前言安貞之德,而此言永貞者。蓋安者順而不動(dòng),永者健而不息。變而為乾,故言永也。乾吉在于無首,坤利在于永貞。蓋以剛健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則佞邪之道也。乾變坤,剛而能柔。坤變乾,雖柔必強(qiáng)。變化氣質(zhì)之道,陽本先于陰,而陽之極不為首。陰本小于陽,而陰之極以大終。審時(shí)觀變之學(xué)也。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陰小陽大,先陰而後陽,始小而終大也。小者,小人之道。大者,君子之道。美其善變也。
上一章節(jié)
下一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