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曰:恒,久也。
恒者長(zhǎng)久之義。
剛上而柔下,雷風(fēng)相與,巽而動(dòng),剛?cè)峤詰?yīng),恒。
卦才有此四者,成恒之義也。剛上而柔下,謂乾之初上居於四,坤之初下居於初,剛爻上而柔爻下也。二爻易處則成震巽,震上巽下,亦剛上而柔下也。剛處上而柔居下,乃恒道也。雷風(fēng)相與,雷震則風(fēng)發(fā),二者相須,交助其勢(shì),故云相與,乃其常也。巽而動(dòng),下巽順,上震動(dòng),為以巽而動(dòng)。天地造化,恒久不已者,順動(dòng)而已。巽而動(dòng),常久之道也。動(dòng)而不順,豈能常也?剛?cè)峤詰?yīng),一卦剛?cè)嶂辰韵鄳?yīng)。剛?cè)嵯鄳?yīng),理之常也。此四者,恒之道也,卦所以為恒也。
恒,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
恒之道,可致亨而無過咎,但所恒宜得其正,失正則非可恒之道也,故曰久於其道,其道可恒之正道也。不恒其德,與恒於不正,皆不能亨而有咎也。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天地之所以不已,蓋有恒久之道。人能恒於可恒之道,則合天地之理也。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天下之理,未有不動(dòng)而能恒者也。動(dòng)則終而復(fù)始,所以恒而不窮,凡天地所生之物,雖山嶽之堅(jiān)厚,未有能不變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唯隨時(shí)變易,乃常道也,故云利有攸往。明理之如是,懼人之泥於常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shí)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此極言常理。日月,陰陽之精氣耳,唯其順天之道,往來盈縮,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順天理也。四時(shí),陰陽之氣耳,往來變化,生成萬物,亦以得天,故常久不已。聖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美俗也。觀其所恒,謂觀日月之久照、四時(shí)之久成、聖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觀此,則天地萬物之情理可見矣。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shí)之?
上一章節(jié)
[南宋]朱熹-第32卦?恒卦?彖傳詳解
下一章節(jié)
[宋]鄭汝諧-第32卦?恒卦?彖傳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