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者禮也,以禮人所踐履也。其卦兌下乾上,天尊于上,澤卑于下,履之象也。內(nèi)和悅而外剛健,禮嚴(yán)而和之象也。《序卦》「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因次小畜。
履虎尾,不咥人,亨。(咥直結(jié)反)
履者足踐履也。中爻巽錯震,震為足,有履之象,乃自上而履下也。咥者囓也。下卦兌錯艮,艮為虎,虎之象也。乃兌為虎,非乾為虎也。先儒不知象,所以以乾為虎。周公因文王取此象,故革卦上體兌,亦取虎象。曰尾者,因下卦錯虎,所履在下,故言尾也。故遯卦下體艮,亦曰尾。兌口乃悅體,中爻又巽順,虎口和悅,巽順不猛,故不咥人。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yīng)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說音悅)
以卦德釋卦名卦辭,而又言卦體之善。柔履剛者,以三之柔履二之剛也,此就下體自上履下而言也,釋卦名也。悅而應(yīng)乎乾者,此就二體自下應(yīng)上而言也。曰應(yīng)者,明其非履也。三與五同功,故曰應(yīng)。此釋卦辭之所以亨也。帝指五,九五剛健中正,德與位稱,故不疚。不疚則功業(yè)顯于四方,巍然煥然,故光明。中爻離,光明之象。此又卦體所履之善,非聖人不足以當(dāng)之,故文王言履虎尾,孔子言履帝位。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君子觀履之象,辨上下之分,上下之分既辨,則民志自定,上自安其上之分,下自安其下之分矣。
初九:素履,往無咎。
素者白也空也,無私欲汚濁之意。素履即中庸素位而行,舜飯糗茹草,若將終身,顏?zhàn)勇锊桓钠錁肥且?。往者進(jìn)也,陽主于進(jìn),故曰往。
初九陽剛在下,本無陰私,當(dāng)履之初,又無外物所誘,蓋素位而行者也,故有素履之象。以是而往,必能守其所願之志而不變,履之善者也,故占者無咎。
《象》曰:素履之往,獨(dú)行願也。
獨(dú),有人所不行而己獨(dú)行之意。願即中庸不願乎外之願,言初九素位而行,獨(dú)行己之所願,而不願乎其外也。中庸素位二句,蓋本周公素履之爻云。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履道坦坦,依乎中庸,不索隱行怪也。幽獨(dú)之人,多是賢者,過之能履道坦平,不過乎高而驚世駭俗,則貞吉矣。變震為足,履之象也。又為大塗,道坦坦之象也。幽對明言,中爻離明在上,則下爻為幽矣。三畫卦二為人位,幽人之象也。故歸妹中爻,離九二亦以幽人言之。履以和行,禮之用和為貴,所以本卦陽爻處陰位,如上九則元吉者,以嚴(yán)而有和也。二與四同,二坦坦而四愬愬者,二得中而四不得中也。二與五皆得中位,二貞吉而五貞厲者,二以剛居柔,五以剛居剛也。
九二剛中居柔,上無應(yīng)與,故有履道坦坦之象。幽人如此,正而且吉之道也,故占者貞吉。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有此中德,心志不自雜亂,所以依中庸而貞吉,世之富貴外物,又豈得而動之。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中爻巽錯震足,下離為目,皆為兌之毀折,眇跛之象也。六畫卦三為人位,正居兌口,人在虎口之中,虎咥人之象也。三變則六畫皆乾矣,以悅體而有文明,乃變?yōu)閯偯臀溆拢渲笠?。三人位,武人之象也。曰武者,對前未變離之文而言也。陽大陰小,陰變?yōu)殛?,大之象也。故坤卦用六,以大終變?yōu)榍?,大君之象也。咥人不咥人之反,為大君,履帝位之反。
六三不中不正,柔而志剛,本無才德,而自用自專,不能明而強(qiáng)以為明,不能行而強(qiáng)以為行,以此履虎,必見傷害,故有是象。占者之兇可知矣。亦猶履帝位者,必德稱其位而不疚,武人乃強(qiáng)暴之夫,豈可為大君哉,徒自殺其驅(qū)而已。武人為大君,又占中之象也。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兇,位不當(dāng)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不足有明與行,以陰柔之才言。位不當(dāng)者,以柔居剛也。爻以位為志,六三陰柔,才弱而志剛,亦如師卦之六三,所以武人而欲為大君。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四應(yīng)初,故履虎尾。愬愬,畏懼貌,四多懼,愬愬之象也。三以柔暗之才,而其志剛猛,所以觸禍。四以剛明之才,而其志恐懼,所以免禍。天下之理,原是如此,不獨(dú)象數(shù)然也。
九四亦以不中不正,履其虎尾,然以剛居柔,故能愬愬戒懼,其初雖不得即吉,而終則吉也。
《象》曰:愬愬終吉,志行也。
初曰獨(dú)行,遠(yuǎn)君也。四曰志行,近君也。志行者,柔順以事剛決之君,而得行其志也。始雖危而終則不危,所謂終吉者此也。蓋危者始平,易之道原是如此,故三之志徒剛,而四之志則行。
九五:夬履,貞厲。
夬者決也,慨然以天下之事為可為,主張?zhí)^之意。蓋夬與履,皆乾兌上下相易之卦,曰夬履者,在履而當(dāng)夬位也。然彖辭與爻辭不同,何也?蓋彖辭以履之成卦言,六爻皆未動也。見其剛中正,故善之。爻辭則專主九五一爻而言,以變爻而言也。變離,則又明燥而愈夬矣,故不同。在下位者,不患其不憂,患其不能樂,故喜其履坦在上位者,不患其不樂,患其不能憂,故戒其夬履。二之坦,則正而吉者,喜之也。五之夬,則正而危者,戒之也。
九五以剛中而履帝位,則有可夬之資,而挾可夬之勢矣。又下應(yīng)巽體,為臣下者皆容悅承順,故有夬履之象。雖有所恃,必有所害,雖使得正,亦危道也。故其占為貞厲,其戒深矣。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dāng)也。
有中正之德而又當(dāng)尊位,傷于所恃。又下卦悅體,因悅方成其夬,所以兌之九五亦言位正當(dāng)。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視履,作一句,與素履夬履同例。視者回視而詳審也,中爻離目,視之象也。祥者善也,三兇五厲,皆非善也??计渎闹?,必皆天理之節(jié)文,人事之儀則,下文其旋是也。旋者,周旋折旋也。凡禮以義合,而截然不可犯者,謂之方,猶人之步履折旋也。以天合而怡然不可解者,謂之圓,猶人之步履周旋也。禮雖有三千三百之多,不過周旋折旋而已??计渖朴谥苄坌g,則中規(guī)中矩矣,豈不元吉。
上九當(dāng)履之終,前無所履,可以回視其履矣,故有視履之象。能視其履,則可以考其善矣??计渖贫幸?guī)中矩,履之至善也。占者如是,不惟吉,而且大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大即元,慶即吉,非元吉之外,別有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