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彖傳》,是釋姤彖辭,以示謹微之意。主持世道者,宜慎其防也。天地相遇,謂五月一陰初生。剛遇中正,指九五言。
孔子釋姤彖辭曰:卦名姤者,不期而遇之謂也。以一柔遇五剛,是在位者皆君子,而一小人卒然而遇,可駭也,而亦可畏也。夫剛性直方,而柔多巧佞。柔而遇剛,柔必善於趨承,而剛必喜其妍媚。一與之合,必將依附曲從,攀援而上,為遯為否為剝,將來不測之禍,皆始於此。是小人之長,非自能長也,皆君子不知所備,有以與之,故日盛月長而不可遏也。卦辭戒以勿用取女,言當防微杜漸,不可因其柔順,輕與之合,使之牽引朋類,滋蔓而不克制也。然就所謂柔遇剛者思之,其間相勝之幾固最微,而相須之理又最切。試觀之造化,乾為四月純陽之卦,至五月而一陰始生,天陽地陰,兩相遇合,而此時品物之形形色色,莫不章明著見也。再觀之人事,從來有位者不必有德,而有德者未必有位,德位恒不相遇。卦體九五以陽剛之德,居建中表正之位,是德與位遇,而治化昭明於天下也。夫品物咸章,氣化隆於上,天下大行;治化隆於下,是遇亦未嘗不善矣。然霜冰之漸,已兆於庶類蕃廡之會,否剝之機即萌於治道全盛之時。非有真識見者,不能先機早計;非有大力量者,不能斡旋挽回。姤之時義,豈不大矣哉!
按:姤卦五陽一陰,是小人之勢至微,君子之道方盛。然易制者,嘗患不為之制;可圖者,恒慮不為之圖。宋儒邵雍有言:「復次剝,明治生於亂也;姤次夬,明亂生於治也。時哉!時哉!未有剝而不復,夬而不姤者?!勾似涔什辉谛∪四芎?,而在君子不能拒小人。蓋姤者存乎彼,取者存乎我。彼雖欲姤,而我終勿取。則小人其如君子何?而禍亂之端,可以永弭矣。
【今注】
五月一陰初生:這是就十二消息卦而論,五月時一陰初生於下成姤卦。若從坤至復開始起算,坤為純陰之卦,當十月之時,至十一月一陽長於初,成復卦。十二月陽長陰退為臨,一月陽長為泰,二月大壯,三月夬,四月乾。五月純乾初爻一陰長,為姤。六月陰長陽退為遯,七月為否,八月為觀,九月為剝,十月為坤。
邵雍有言:以下所引,見於《觀物外篇》。
上一章節(jié)
[南宋]俞琰-第44卦?姤卦?彖傳詳解
下一章節(jié)
[清]傅恒-第44卦?姤卦?彖傳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