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此《彖傳》,是以地道明坤義。而此三節(jié)分言元亨利貞之德,而因及於人事也。生,受形之始。德合無疆,謂合乾德。
孔子釋坤彖辭曰:坤之義博矣,而成形之大,莫過於地。試即地道言之。坤有四德,與乾相同。至矣哉,其坤之元乎。盈天地之間,為萬物。當乾元資始時,止有氣而無形,惟坤元一至,則萬物凝成胚胎,皆資其理與氣,以受生矣。然坤非自為之也,天以理為物性之始,坤特順其理而承之以生,無二理也。天以氣為物形之始,坤特順其氣而承之以生,無二氣也。乾之所至,坤亦至之,此坤元之功所以無可加也。若坤之亨,則何如天以雲(yún)行雨施亨萬物,德之大至無疆也。而坤德之厚,持載萬物,有與乾德之無疆適相符合者。方其化機之藏也,生物之意,藴蓄於內(nèi)者,無所不包,何其含弘也。及其化機之發(fā)也,生物之意燦著於外者,無所不周,何其光大也。德之厚如此,由是萬物滋榮暢茂,咸得其生意而無不亨通。博厚之載物,與高明之覆物,同一功用,非德合無疆而能如是乎。若坤之利貞,取象於牝馬,則何如牝為陰屬,而馬又行地之物,是牝馬固地類也,且馬之行地,任重致遠,而及於無疆。既順且健實,有坤之象焉,故以牝馬之順象乎坤為柔順之德。其承天施而生萬物者,未嘗居先,未嘗專主也。以牝馬之順而健者象乎坤為利貞之德,其合天行而代有終者,無有間斷,無有止息也。體而行之,是在君子。君子法其至順,以養(yǎng)和平之心,復法其行健以堅正固之守。驗之物理,合之造化,而所行無不利矣,故曰利牝馬之貞。
按:宋儒有陽大陰小,陽全陰半之說。此就施生先後之理言也。若以元亨利貞之四德論,則乾與坤均無缺陷,假使乾施而坤不應,則物何從而生?故乾健坤順,而坤亦未嘗不健。但必天以四德行於物,然後地因以代終。天不資始,地無由資生;君不行令,臣無由奉職。是則乾坤大小,偏全之別耳。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此二節(jié)是言君子法坤之事也。常,常道也。有慶,謂終有得朋之慶。
孔子釋坤彖辭曰:君子法坤行事,亦法坤德之正而已。無成者,坤之道。若進居物先,則迷而失道矣。柔順者,坤之常。若退居物後,則順而得常矣。蓋先者非貞,而後者為貞。君子之行,必居於後者也。往西南則得朋,謂陰居陰方,此求彼應,乃得其朋類,而與之偕行矣。往東北則喪朋,謂陰居陽方,處非其地,若反而之於西南,乃終得朋而可以獲慶矣。蓋西南為貞,而東北非貞。君子之行,必於西南者也。惟知居後之為貞而安之,則行不越度而循分,足以有功。知往西南之為貞而安之,則交不失人而同類足以相濟。其獲吉也,不有與地道之含弘光大同一無疆者乎。地以厚載,配天之無疆;君子以安貞,應地之無疆。其理一而已矣。
按:註疏謂東北喪朋,以陰之為物,必離其黨,而後獲吉。象人臣離其黨,而入君之朝。《程傳》亦從其說,與《本義》不合,而其理可以互相發(fā)明。蓋人臣無私交,泰之朋亡,渙之渙羣,皆取離散朋黨之義。在坤為純陰至順,自與狎昵柔邪者不同,而以陰從陽,剛?cè)嵯酀?,固臣道之至正,而亦易理所不廢也。
上一章節(jié)
[清]傅恒-第02卦?坤卦?彖傳詳解
下一章節(jié)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