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易學大師?曾仕強、傅佩榮是真正的易學大師。既以理論見長又以實踐見深,他們才是當今世界研究《易經(jīng)》最深透的人。
易經(jīng)之學簡稱易學。易學大師應該是指從事《易經(jīng)》研究的大知識分子。對于當今中國“易學大師”稱號的認定,既是一個十分嚴肅又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的問題。中國合肥·羲昌易經(jīng)研究所本著客觀、公正、公平、公開、負責任的態(tài)度,采用的是全網(wǎng)顯示的證據(jù)。本“排行榜”編排順序是按出生年月的先后,注重實效,兼顧學歷、從業(yè)時間、實際案例、個人著述,用事實說話,讓讀者心服,向歷史和后學者負起責任。
需要說明的是,各級、各類協(xié)會、學會、研究會的這長那長等等頭銜,不能作為“易學大師”的資質證明。理由是,99%的這會那會這長那長都經(jīng)不起推敲,既查不到工商行政主管部門頒發(fā)的《營業(yè)執(zhí)照》,也查不到省市縣級民政主管部門頒發(fā)的“社團證書”,“國字頭”的這會那長更是不可靠,看“全稱”便知道既虛又假,都不可以作為收錄對象。本“排行榜”以“事實”為收錄依據(jù),凡在網(wǎng)上找不到真實姓名、出生年月、學歷、官方證照的一律視為不合標準,因為那一類的“大師”一定是假冒偽劣的,假冒偽劣與真實可靠如水如火,絕對不可以共處共存。
尚秉和:1870年出生,河北省行唐(今隸屬于石家莊市)縣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字節(jié)之,號石煙道人,晚號滋溪老人,光緒廿八年(1902年)中舉,次年進士,分工部任職,宣統(tǒng)元年(1909)任京師大學堂國文教習,1931年任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教授;師從國學大師吳汝綸,博學善文,喜玩金石,精通中醫(yī);屬易學象數(shù)派,代表作品《焦氏易林注》,主張欲學易先明筮、象為易之本,其《周易尚氏學》被認為是當時的易學扛鼎之作;1950年卒,享年80歲。
上榜理由:他是當今象數(shù)派的祖師爺;主張易辭從象生,后人贊其“使西漢易學復明于世”的第一人。
李鏡池:1902年生于廣東開平金雞鎮(zhèn)橫崗村;字圣東;燕京大學畢業(yè),在國學研究所時,師從陳垣、許地山、顧頡剛,從事道教史和古代史研究,后調任華南師范大學任中文系教授;著有《周易探源》和《周易通義》二書,前者于197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書中注釋古經(jīng)64卦爻辭,言辭簡明扼要,淺白易懂,是當代周易研究者必備的參考書,后者于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對后世影響巨大。1975年卒,享年73歲。
上榜理由:他是《周易》源流與64卦辭386爻辭的拓荒者;為后世學者起到開路先鋒的表率與引導作用。
金景芳:1902年6月3日生于遼寧義縣;1923年畢業(yè)于遼寧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40年考入樂山復性書院,師從馬一浮、謝無量等從事儒學研究,1941年到四川三臺的東北大學任文書組主任、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全國解放后任東北文物管理處研究組組長,兼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領導小組顧問、東方易學研究院顧問、中國孔子基金會顧問、國陸軍儒學聯(lián)合會顧問、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治學嚴謹,善于獨立思考,在學術上不迷信,不盲從,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向權威挑戰(zhàn),唯真理是從,堅持說自己的話,走自己的路,不隨波逐流;對先秦史和先秦文獻、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孔子與《易經(jīng)》關系,研究很投入很深刻;2001年5月1日卒,享年99歲。
上榜理由:他將《周易》從算命、占卜帶入學術殿堂,成為一門哲學。
唐明邦:1925年1月23日生于重慶市忠縣;晚號云鶴;小時候上山放牛割草,下田栽秧收谷,農閑入私塾,讀四書五經(jīng);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哲學學科奠基人之一,中國哲學史專家、國學院顧問;著有《周易評注》、《周易縱橫錄》、《中國古代哲學名著選讀》、《中國近代啟蒙思潮》、《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邵雍評傳》附《陳摶評傳》、《易學與長江文化》,參加編寫《易學基礎教程》、《易學與管理》,在國內、美國、香港、臺灣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如《周易與21世紀》、《周易象數(shù)與古代科學》、《太極思維方式與東方管理原則》等;1989年籌建國中周易學會,擔任首任會長,成為當代易學領軍人物,標志著周易文化的合法化;曾受聘成為湖北、河南、河北、江西、江蘇等省周易研究會顧問,他是典型的“學院派”,在世從未講過自己是“泰斗”;2018年5月4日卒,享年93歲。
上榜理由:他為在全國全世界弘揚易學開了一個好頭;他是真做研究的易學專家,正因為有他這些“學院派”才使那些信口雌黃的人有口飯吃、安心理得地被人稱為“大師”、自鳴得意的給自己封一個可笑的“泰斗”稱號。
廖墨香:1936年生于湖南新化縣;1959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分配到天津大學理工學院任教,教《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課,后任南開大學允公高等教育進修學院副院長兼南開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友情和特約出任國內外多所大學國學和易學教授;酷愛周易術數(shù),通覽過民間、圖書館眾多易學典籍,2002年應邀參加第24屆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后,用數(shù)學家的睿智研究周易,改中國古代占卜術為預測現(xiàn)代經(jīng)濟生活成為有效方法。1991年出版的《周易預測學指南》深受中外人士歡迎,1994年在天津首創(chuàng)“天津墨香傳統(tǒng)文化責任有限公司”一直任董事長,公司人員大都是副教授以上職稱、有某項傳統(tǒng)文化專長的人,出版《周易與現(xiàn)代經(jīng)濟預測》一書,1997年澳大利亞華夏周報刊登中國著名易學家廖墨香訪問墨爾本的消息,以及當?shù)赜浾吆彤數(shù)赜忻囊讓W愛好者訪問廖氏的詳細報道;上世紀末被易學界尊為“南邵(邵偉華)北廖(廖墨香)”;2007年8月被第十回世界易經(jīng)大會評選為“世界著名易學導師”,2009年5月29日宣布成立中華北易學術專家團隊;被國際友人譽為“翰墨書香,不老希夷”, 一生為人師表,淡泊名利,深研苦修,鞠躬盡瘁;至今謙誠好學,大度懇誠,不計得失,堪稱易界翹首。
上榜理由:他是“北派易學”開山宗師、中華北易學術專家團隊的核心;他是將易學與數(shù)學結合的易學專家。
曾仕強:1935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漳州,隨父親工作地在廈門讀中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前往臺灣并定居,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和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曾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智慧大學校長、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是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尊為“中國式管理之父”、國學大師,多次應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香港、中國大陸演講,讓人最熟悉的是他在央視《百家講壇》的講座;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方面成就卓著,12年間著書48本,被人稱為“當今奇才”;所著《易經(jīng)的奧秘》、《中國式管理》、《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最為引人矚目;他說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為何而來是目標,知道如何完成是方法,知道如何做得更好是改善。完成這三件事,需要付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他說,在中國社會想要取得成功,必須先要悟透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習性。從出發(fā)前的自我準備、到人際關系的巧妙運用、社交圈的拓展要領、自身情緒意志力的自我控制,甚至如何與同事搞好關系,與上級相處的分寸等等,都是邁向成功的必修課程;他將超過10個簡單口訣式的歸納,來分別介紹中國人獲得成功的10個要素,一表人材、二套西裝、三杯酒量、四圈麻將、五方(指東西南北中)交游、六出祈山(指運作技巧)、七術打馬(誠心贊美別人)、八口吹牛、九分努力(指做事態(tài)度)、十分忍耐(持續(xù)忍耐方可成功);《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以780萬元稅后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2018年11月11日19:54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
上榜理由:他幽默詼諧,博古論今信手拈來;他是易學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大師中的大師;他是當之無魁的“易經(jīng)專家”,完全可以堪稱為“易學泰斗”。
劉大鈞:1943年1月3日生于山東鄒平;1961年高中畢業(yè)后連續(xù)三年報考山東大學,都因家庭問題作罷,于是在濟南拉板車做臨時工,后成為濟南市街道辦服裝廠的倉庫保管員;外公不忍指給他一條自學成才路——研究“大道之源”的《易經(jīng)》,白天干活,晚上攻讀《周易》;1978年3月18日中國科學大會召開后,他的第一篇文章《讀史釋易》在《中國哲學》上發(fā)表,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喬木看了這篇文章,給時任山東大學校長的吳富恒寫推薦信,要他破格起用劉大鈞這位沒有大學文憑的社會學者,吳校長也認為劉大鈞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經(jīng)過哲學系幾位教授的答辯考核后,他被破格進入山東大學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側重于《周易》的研究,當年41歲;1986年寫成《周易概論》,由齊魯書社出版,后多次再版,國際上還有日文、德文、英文翻譯本,該書于1998年獲山東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2012年6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是在出書、開會、出國等活動中出的名,網(wǎng)友稱其為“中國最厲害的易經(jīng)大師”;中國周易學會第二任會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大學太極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國際易學導師資格評審委員會主席、學刊《周易研究》主編;長期從事易學研究,尤精于象數(shù),對易學中許多重大疑難問題提出見解,形成象數(shù)與義理兼顧的易學研究套路。著有《周易概論》、《周易古經(jīng)白話解》中英文版、《周易傳文白話解》、《易傳全譯》中法文版、《納甲筮法》、《今、帛、竹書〈周易〉綜考》、《周易折中》以及一系列論文。
上榜理由:他是一位對周易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草根學者;易學研究理論成果豐碩;他是被高等學府、正規(guī)大學破格錄用的“易學界奇才”,是易學領域的真正的教授。
張善文:1949年生于福建長樂;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師從黃壽祺、吳簡齋、章太炎黃子,國學功底深厚;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福建師范大學易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點帶頭人,兼任國家《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特約編委、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多次應邀赴美國、馬來西亞、韓國、臺灣講學;出版《周易譯注》、《周易辭典》、《象數(shù)與義理》、《周易入門》、《易經(jīng)初階》、《周易與文學》、《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潔凈精微之玄思》等書,校訂馬振彪遺稿《周易學說》、尚秉和遺稿《尚氏易學存稿》、吳承仕遺稿《檢齋讀書提要》、黃壽祺遺稿《易學群書平議》,主編《周易研究論文集》、《十三經(jīng)漫談叢書》,主持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重點項目《中國古籍總目提要·周易卷》,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2007年被國家建設部《建筑文化論壇》專家組評選為“當代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易學家”;易學著作融象、數(shù)、理為一體,理論與實踐并重,采用八卦的時空方位選擇最佳方案,確定企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項目,填補西方的統(tǒng)計模型預測、決策樹圖式的不足。
上榜理由:他學術扎實,風格嚴謹,長期從事對周易的研究;他是把周易應用引入經(jīng)濟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傅佩榮:1950年12月16日生于上海;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yè)、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宗教哲學博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鳳凰衛(wèi)視主講《國學的天空》,東方衛(wèi)視主講《老莊的智慧》,是山東衛(wèi)視“新杏壇”首席主講人;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方面成就卓著,專業(yè)研究哲學和國學30年;由于父母信仰基督教的影響先學習西方哲學,后學習中國哲學,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和余英時,40歲以前接觸與潛心研究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50歲以后致力于研究《易經(jīng)》,注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jīng)》等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治學嚴謹,撇開成見與定論,求真務實,追本溯源,展現(xiàn)溫故而知新的智慧,研究范圍涉及西洋哲學、儒家、道家、先秦哲學、宗教哲學、周易、易傳、論語,對于經(jīng)典的詮釋在當代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在臺北出版的著作中,獲獎著作2本、哲學著作19本、勵志著作48本、身心靈著作14本、道家著作6部、儒家著作17部、易經(jīng)著作3部、解讀易經(jīng)系列叢書6部、詳說經(jīng)典系列叢書6部、翻譯類著作10本計130多部;在大陸出版的著作中,關于儒家的8部、道家的2部、易經(jīng)的2部、青少年談國學系列的5部、譯解系列的6部、詳說系列的6部、哲學系列的11部、青少年國學經(jīng)典讀本系列5部計45部;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的教授。獲臺灣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頒發(fā)教學特優(yōu)獎?!冻晒θ松帆@臺灣最高文藝獎。《儒道天論發(fā)微》獲中正文化獎;始終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點上來詮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視野遼闊深遠,打通各個精神領域,打通中西哲學,真誠的態(tài)度,幽默的語言,清晰的道理,使聽者不倦,相悅以解,從而把國學講得生動而又貼近人心,并為當代人提供閱讀國學原典的簡易方法;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普及,引領聽者解讀中華經(jīng)典,推廣國學的現(xiàn)代價值,為社會盡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提出“人性本善”是對孔孟的誤讀、人生不能沒有憧憬的鮮明而且先進的觀點。
上榜理由:他學識融貫古今中西;國內用白話解釋易經(jīng)大多源自他的版本;他是哲學、易學、國學三豐收的高產作家,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大師級學者、以實戰(zhàn)能力見長的專家級大師,稱其為“易學泰斗”亦不為過。
譚德貴:1964年生于山東威海;1982年考入山東大學哲學系,1989年碩士畢業(yè)進入山東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1997年評聘為副研究員,主要研究周易與中國文化,跟隨易學專家劉大鈞研究周易;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深造,師從著名哲學家鄭萬耕,成為哲學博士,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導、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易道文化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主任;著有《多維文化視野下的周易中國周易文化傳統(tǒng)研究》、《周易文化中的歷史觀》、《周易中的真善美四項研究》、《周易中的教育思想》、《周易與中華民族精神》、《周易的本體論四項及其影響》,《周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書正在寫作中,兼通義理與象數(shù),對中國傳統(tǒng)命理文化與風水文化有獨到見解;多次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香港、澳門等地講演易經(jīng)與中國文化,曾任印尼前總統(tǒng)蘇哈托私人顧問,兼任印尼Harcy Group、新加坡SummerWind公司、香港漢生堂藥業(yè)以及國內多家大型金融機構及集團公司文化顧問;在企業(yè)選址及風水設計、人力資源搭配設計、投資決策等方面有豐富的指導經(jīng)驗,為全國各地大型企業(yè)、集團提供大量的決策支持,兼任多家行業(yè)龍頭企業(yè)決策、管理及文化顧問。
上榜理由:他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過程中有自己的真知灼見;他是理論、實踐、著述相結合和為現(xiàn)實服務的實用主義者;他是求真務實、堅持正理、注重實效的易學大師。
看看以上所列舉的“易學大師”,當前網(wǎng)絡上那些自稱“易學家”、“易經(jīng)第一人”的人,不僅要驚出一身冷汗,更令其應當無地自容。敬告那些自稱“泰斗”和“教授”的人,永遠不要忘記“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基本道理,永遠不要把話說得太滿。
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就是一個垃圾堆。如果從網(wǎng)上某些人所列的這大師那大師排行看,無疑是在玷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易學”和“風水學”與“命理學”這三大金字招牌。倘若真的象一些沒有真實功夫的人撰寫的虛假排名那樣,既沒有“收錄標準”更屬于隨心所欲的胡編亂造。那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易學、風水學、命理學就沒有任何存在價值可言,就不值得今人和后人去深入研究,就沒有必要去發(fā)揚光大。
在“一切向錢看”的當下,很少有人真做學問、誠實研究、追根求源,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縱深發(fā)展的悲哀的一面。
作為新時期的易學研究者、受好者、傳播者,必須堅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面,必須求真務實、追求正理、注重實效,必須與“假大師”劃清界限,做一個有道德有品質的人,才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做一個真正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了
什么叫易學大師?曾仕強、傅佩榮是真正的易學大師。既以理論見長又以實踐見深,他們才是當今世界研究《易經(jīng)》最深透的人。易經(jīng)之學簡稱易學。易學大師應該是指從事《易經(jīng)》研究的大知識分子。對于當今中國“易學大師”稱號的認定,既是一個十分嚴肅又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的問題。中國合肥·羲昌易經(jīng)研究所本著客觀、公正、公平、公開、負責任的態(tài)度,采用的是全網(wǎng)顯示的證據(jù)。本“排行榜”編排順序是按出生年月的先后,注重實效,兼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卦·彖辭》)是什么意思?乾坤是64卦的開門之卦。易經(jīng)系辭下傳: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爻,六爻也,既重而后卦有六爻也??藏缘脑募白⑨専o妄卦是講災禍。坎卦詳解
上圖是方位圖,后人多有研究,今天我們暫且不討論其內涵實質,在預測學里面都是引用先天八卦的數(shù)、后天八卦的位,而此圖為先天的位,但是還是有必要給大家在描述下,易傳有說過,乾道左行,坤道右遷,大家可以看看下圖就知道了:此圖和圖2類似只是在先天八卦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師卦】第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小畜卦】第九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履卦】第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履卦】第十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同人卦
看這個案例八字是有福之人,其中最好的地方全部都在于地支配合得宜,一切都是剛剛好。1、八字命理就好像中醫(yī),看上去差不多的兩個八字,反差還是很大的,必須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所以只講格局不懂旺衰的人都是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