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胡炳文-第13卦?同人九五?爻辭詳解 胡氏炳文曰:同人九五剛中正而有應(yīng),故先號(hào)咷而後笑,旅上九剛不中正而無(wú)應(yīng),故先笑後號(hào)咷。 —— [清]李光地等撰 《御纂周易折中》 同人
[明]吳曰慎-第13卦?同人九五?爻辭詳解 吳氏曰慎曰:案《程傳》論九五,非人君大同之道,《本義》不用此意,何也?蓋六二為同人之主,著于宗之吝,所以明大同之道也。至五則取其中正而應(yīng),故未合而號(hào)咷,既遇而笑樂(lè),非以其私也,故《象傳》明其中直,《彖傳》與其中正而應(yīng),《本義》謂其義理所同,豈得以私暱病之哉? —— [清]李光地等撰 《御纂周易折中》 同人
[清]李光地-第13卦?同人九五?爻辭詳解 《折中》案:居尊位而欲下交,居下位而欲獲上,其中必多忌害間隔之者,故此爻之號(hào)咷,鼎九二之「我仇有疾」,亦論其理如此爾,說(shuō)易者必欲求其爻以實(shí)之,則鑿矣。 —— [清]李光地等撰 《御纂周易折中》 同人
[春秋]子夏-第13卦?同人九五?爻辭詳解 剛健中正,求其同而為治也。夫求其同,固有不同者矣,故下剛。有役其公而私其同焉,以力正之。未獲其志,故先號(hào)咷而後笑也。非私也,求其治而中直以正也。剛而難遇也。之而後合,同人之道也。 —— [春秋]卜商 《子夏易傳》 同人
[北宋]蘇軾-第13卦?同人九五?爻辭詳解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yǔ)。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由此觀之,豈以用師而少五哉?夫以三、四之強(qiáng)而不能奪,始於號(hào)咷,而卒達(dá)於笑。至於用師,相剋矣;而不能散其同,此所以知二、五之誠(chéng)同也。二,陰也;五,陽(yáng)也;陰陽(yáng)不同而為同人,是以知其同之可必也。君子出處語(yǔ)默不同而為同人,是以知其同之可必也。茍可必也,則雖有... —— [北宋]蘇軾撰 《東坡易傳》 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