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有德而不以德自居,有功而不以功自居也。止乎內(nèi),其心斂戢,不自大也。順乎外,卑以自牧,無驕亢也。
以山之高而處?kù)侗暗刂?,故為謙之象??偸蔷痈吣芟轮猓醴菍?shí)象,豈真有箇山在地下之理哉?人能謙卑降屈,則隨其所至,而人皆愛敬之,而行無不得,故亨。始雖不居其有所有,終不可沒而名成功立,故有終。亨是目前通達(dá)無礙,如所謂在邦必達(dá),在家必達(dá),州里可行,蠻貊可行意。有終是將來有結(jié)果成就,如所謂汝惟不矜,天下莫敢與爭(zhēng)能;汝惟不伐,天下莫敢與爭(zhēng)功意。彖傳尊而光,卑而不可踰,繫辭傳曰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皆是此意。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jì)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彖傳不釋卦名義,徑釋卦辭,此一例也。其云天地之謙,亨,亦與卦辭本義不甚相貼。要聖人之精,因卦以發(fā)者爾。
天雖在上,其氣常下交於地,以生萬物,是下濟(jì)也。然氣一噓而萬物以生,氣一吸而萬物以成,是其道則光明也。下濟(jì),謙也,光明則亨矣。
地以形言,則處萬物之下;以德言,則無成而代有終,可見其卑也。然其氣則上騰以交於天而生物,是其道則上行也。卑,謙也,上行則亨矣。
似此解謙亨,與人皆愛敬,行無不得,意稍差。此孔子之易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寒極則暑,暑極則寒,此虧盈也。日入而升,月缺而圓,暑生於寒極之后,寒生於暑極之后,是益謙也。
地道變盈而流謙。
盈滿者,傾變而反?,如高岸為谷,潮汐之大,極而漸小,草木之榮而悴,開而落是也。卑下者,流注而益增,如深谷為陵,潮汐之小,極而漸大,草木之悴而榮,落而開是也。
鬼神害盈而福謙。
鬼神要不外天地之道,蓋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跡也。然依此說,則與上文無分別,當(dāng)以福善禍淫言。蒙引欲兼動(dòng)植之物說。
愚按:草木之榮悴開落,總在地道變盈流謙之內(nèi)矣,惟當(dāng)從福善禍淫之說為是。
人道惡盈而好謙。
人之盈滿高亢者,則人情之所惡;柔遜謙屈者,則人情之所好。故曰:謙受益,滿招損。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承上言天地人鬼俱好乎謙,故人而能謙。若其位居尊,則其德因之而愈光;若其位居卑,則人終不可得而踰。蓋謙者德本自光,其位之尊,其德因之而愈光也;卑者位本可踰,因其卑而能謙,其德則高而卒不可踰也。何謂謙尊而光?蓋君子居尊,則下民之所承載而瞻仰者,於是而能謙焉,其瞻仰又當(dāng)何如哉?書曰汝惟不矜,天下莫敢與爭(zhēng)能;汝惟不伐,天下莫敢與爭(zhēng)功是也。九三象傳: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可以見尊而光矣。何謂卑而不可踰?蓋居下位之人,不足以起斯人之景仰,而有慢易之心,是可踰也。於是而能謙焉,則人尊仰之而不敢生慢易之心矣,故曰不可踰。所謂瞻其顔色而弗與爭(zhēng)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慢易焉是也。
光是德光,不可謂謙德之光。蒙引說。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地中有山,地本卑而中卻有山,是胷中有許多高處,乃自掩其高而卑以自牧也,故為謙之象。此與本義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不同。此說本之蒙引。
凡人待己之心常多,故巳有片善,便自以為無前;待人之心常寡,故人雖有許多善,視之若不足。如此,則在巳者多,在人者寡,而不得其平矣,非謙也。故體謙之君子,裒去在巳之多,以益在人之寡。巳有善,不大自張皇,而深自貶損;人有善,不過於貶損,而必加稱揚(yáng)。于以稱量事物之宜,而平其施,使待巳者猶待人,待人者猶待巳,人巳一致,無復(fù)有多寡之異焉,則人巳各得其平,而謙在是矣。此君子所以體謙之道也。本義損高增卑,以趣於平,是就本文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上貼入謙上去,觀下文曰亦謙之意字可見。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柔既能謙,而又處下,謙而又謙者也,故曰謙謙君子。
《本義》謙之至也。用此以涉險(xiǎn),則得衆(zhòng)力之助,而險(xiǎn)可濟(jì),故吉。涉大川是虛象。凡人之涉險(xiǎn)難,皆是與需、訟諸卦涉大川不同。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程傳曰:自牧,自處也,言以卑下自處也。釋謙謙君子。
六二,鳴謙,貞吉。
六二柔順中正,謙德之盛者也。由是積於中而著於外矣,故為鳴謙。夫謙而有聞,巳無不正,事無不成,吉也。占者能如六二之鳴謙焉,則亦正而吉矣。處巳處人,不失其道,正也。動(dòng)而不括,行無不得,吉也。
貞吉是占本義。正而且吉,是就鳴謙上先貼出占意,然後正言占者,如是則如其應(yīng)。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言六二之鳴謙貞吉,由其中心之自得也。謙德得於中,則自聞於外矣,即本義柔順中正意。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卦惟一陽(yáng)居下之上,則其時(shí)為獨(dú)尊,無有出其上者,此位之隆也。剛而得正,剛既足以有為,而得正又為之盡善,此德之隆也。德位兼隆,而為上下所歸,是功業(yè)足以蓋世,如唐之郭子儀是也。乃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以其功下人,故為勞謙。夫雖不有其功,其功終不可掩;雖不伐其勞,其勞終不可沒。所謂汝惟不矜,天下莫敢與爭(zhēng)能;汝惟不伐,天下莫敢與爭(zhēng)功是也。故曰君子有終吉,吉即君子有終。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萬民服其功勞,不是服其有功勞。能謙,即天下莫敢爭(zhēng)能爭(zhēng)功意。此釋君子有終。
六四,無不利,撝謙。
柔而得正。柔,謙德也。得正,不過乎謙也。居上而能下,亦謙也。如是,則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在邦必達(dá),在家必達(dá)矣,故無不利。然居九三功臣之上,功不過於九三,而位乃過之,恐三不能甘,而釁蘗所由起也。故戒以更當(dāng)發(fā)揮其謙,以示不自安之意,則為之上者嘉其謙,為之下者安其讓,而利可永保矣。撝謙如何?謙讓之意,恐無以表白於三?;蛞娭赞o,或見之動(dòng)作,或有意外之恩,殊常之寵,皆先彼後巳,再三推讓於三,而已不敢當(dāng)焉。務(wù)使此意表白於三,此之謂撝謙。若藺相如之讓亷頗,寇恂之屈賈復(fù),彷彿此爻之義。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此為六四之撝謙,恐人疑其太過,故為之解釋如此。言六四之撝謙,似乎過於卑巽而違其法則矣。然四以無功而處九三有功者之上,理當(dāng)如是。雖過於卑巽而不為過,似乎違則而實(shí)不違則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六五居尊,富本其所有,而能以其鄰者,亦其常事也。此曰不富以其鄰者,明六五之以其鄰,不以富而以德也。以柔居尊,在上能謙,是其德也。既曰不富以其鄰,又曰利用侵伐者,執(zhí)謙之人,於武事多非所樂,如漢文帝之屈於匈奴與和親,是其驗(yàn)也。故曰利用侵伐,以濟(jì)其不及也。
蒙引曰:此亦君道貴剛,不可一於柔之意。無不利,放開說,言凡事皆利,不但侵伐之利也,以其能謙故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此恐後世之好兵者,泥利用侵伐之辭而失之,至於黷武殃民,故為之解釋如此。言六五之利用侵伐,是因其不服而征之也。若苖民逆命而舜征之,淮夷背叛而宣王伐之是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guó)。
於謙而著行師之利,何也?盛言能謙之效,所以勸也,利用行師矣。
又曰:征邑國(guó)者,為其質(zhì)柔而無位也。質(zhì)柔則才有所不及,無位則力有所不足,故不能征伐四方,但可征巳之邑國(guó)而已。無位是無君位,不然,說不得征邑國(guó)。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guó)也。
依本義,志未得只是箇過文爾。其志之未得,以隂柔無位,才力不足故也。此與爻辭意少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