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富察·傅恒(清朝中期重臣、外戚)

[清]富察·傅恒(清朝中期重臣、外戚)

代表作品:

書籍摘要:富察·傅恒(1722年3月8日-1770年9月2日),字春和,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中期重臣、外戚,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之弟。傅恒初為藍翎侍衛(wèi)、...

人物介紹

富察·傅恒(172238日-177092日),字春和,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中期重臣、外戚,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之弟。

傅恒初為藍翎侍衛(wèi)、總管內務府大臣,24歲授軍機處行走,26歲任戶部尚書,27歲拜保和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銜太保。授一等忠勇公。歷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理藩院尚書,議政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御前大臣,步軍統(tǒng)領,會典館正副總裁,五朝國史館監(jiān)修總裁官,經(jīng)筳講官,殿試讀卷官等職。

乾隆十三年(1748年),傅恒署理川陜總督,經(jīng)略金川軍務,降服莎羅奔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準噶爾部叛亂,擔任《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前編、續(xù)編正總裁,編撰《欽定旗務則例》《西域圖志》《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周易述義》及《西域同文志》等。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恒因征緬時受瘴癘而病逝,乾隆親臨府邸奠酒,御制詩悼之,謚號文忠,贈太傅,入祀賢良祠,嘉慶元年(1796年),其子??蛋财矫缰Γ浛ね蹉?,配享太廟。

富察·傅恒

人物生平

出身名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二十一日,傅恒出生,其先祖旺吉努在努爾哈赤起兵時,便率族人歸附。曾祖父哈什屯在清太宗與清世祖兩朝位列議政大臣,躋入當時清朝最高決策中樞。祖父米思翰受知于康熙皇帝,擢為戶部尚書,位列議政大臣,堅定支持康熙皇帝撤藩政策,對康熙朝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平定三藩之亂都起了積極作用,清圣祖時大加贊譽。

傅恒的伯父馬斯喀、馬齊和馬武都是康、雍兩朝非常顯赫的人物。傅恒的父親李榮保,官至察哈爾總管。與此同時,傅恒姐姐,即孝賢純皇后,是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因其生性恭儉,頗受乾隆帝鐘愛,夫妻感情極深。良好的家庭出身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傅恒在日后成為乾隆朝舉足輕重的人物。

平步青云

乾隆五年(1740年),十九歲的傅恒官任藍翎侍衛(wèi),隨后不久升任頭等侍衛(wèi)。乾隆七年(1742年)任御前侍衛(wèi)、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圓明園事務。乾隆八年(1743年)出任戶部右侍郎。乾隆十年(1745年)六月,傅恒進入軍機處。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升任戶部尚書,兼任鑾儀衛(wèi)、議政大臣、殿試讀卷官、會典館副總裁、正總裁。不可否認的是,在短短七年之間,傅恒由一名普通的正六品侍衛(wèi),一路升為從一品大員,其升遷速度不可謂不快。

平定金川

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劫奪小金川土司澤旺,經(jīng)清朝干預后釋還。次年,莎羅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清朝派兵前往彈壓,遭到莎羅奔的抵制。乾隆帝先后派川陜總督張廣泗、大學士訥親前往前線平定叛亂,均連連受挫,張廣泗、訥親先后被處死。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傅恒毛遂自薦參贊軍務,隨后以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署理川陜總督,經(jīng)略軍務,授保和殿大學士。十一月,傅恒啟行,乾隆帝賜宴重華宮,親至堂子行告祭典禮,并命皇子及大學士來保等送至良鄉(xiāng)。十二月,傅恒到達金川前線,贈太保銜,加軍功三級。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傅恒親自督師攻下金川險碉數(shù)座的奏報遞達京城。金川土司莎羅奔等因久戰(zhàn)乏力,畏死乞降。歷時近兩年之久的金川之役以傅恒親往督師宣布告捷。傅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勝利班師,因功封一等忠勇公,賜寶石頂、四團龍補服。不久后,乾隆帝還為富察氏建立宗祠,并為傅恒建造府第于東安門內。

平準噶爾

乾隆十九年(1754年),準噶爾內亂,乾隆帝打算對其用兵,詢問群臣意見,由于受雍正朝西師之役敗績的影響,滿朝文武多多持否定態(tài)度。在平叛過程中,稍遇挫折,他們便認為此為天意。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際,傅恒挺身而出,力排眾議,獨自“奏請辦理”此役,獲準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軍務辦理的工作中。他帶領軍機處官員,“日夜隨侍,候報抄錄”,積極協(xié)助乾隆皇帝于后方運籌帷幄、制定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以及調兵撥餉,保證必要的軍需,深受乾隆帝稱贊。乾隆二十年(1755年),師克伊犁,并俘獲達瓦齊。同年六月,準噶爾之亂被清軍平息。

乾隆帝回想起上年決策用兵之時,文武百官均不支持,唯有傅恒贊成。特地頒諭,再次授傅恒為一等忠勇公。傅恒在平金川之役中已獲一等忠勇公爵位,再次封公,實屬殊典曠恩。對此,傅恒上疏力辭,并向皇上當面懇陳辭謝之意,再三再四,說到動情之處涕淚俱下,聲稱自己在金川之役中“叨封公爵已為過分”,執(zhí)意謝絕再賜他一頂公爵桂冠。不久,乾隆帝將百名功臣畫像陳列于紫光閣,傅恒榮居首位。

督師緬甸

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甸軍隊多次侵擾西南邊陲云南。劉藻、楊應琚、明瑞前后三任云貴總督,因征緬戰(zhàn)爭先后自殺。一時間,朝廷內部人心惶惶。尚書、參贊大臣舒赫德,奉命赴西南邊地永昌實地考察后,與新任云貴總督鄂寧聯(lián)合上疏,提出征緬有辦馬、辦糧、行軍、轉運、適應“五難”,認為清軍征緬“實無勝算可操”,不宜繼續(xù)對緬動武。乾隆帝對不領會圣意的舒赫德嚴厲訓斥,革去舒赫德尚書、參贊大臣之職,給予鄂寧降職處分,降補福建巡撫。而進緬剿匪的重任,最后落在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身上。

傅恒就是在三位云貴總督相繼身敗命裂,新任云貴總督翻身落馬的情形下,執(zhí)掌征緬帥印,拂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早春二月的寒風,踏上西南征程的。傅恒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三月入云南。四月抵達邊城騰越。到達邊境后,傅恒發(fā)現(xiàn)有個叫翁古山的地方,有許多參天大樹,其中晝楠、夜槐兩種樹木是造船的上等材料;附近有個叫野牛壩的地方,涼爽無瘴,是個造船的好去處。他一邊命其子傅顯率清軍三千、湖廣工匠四百六十余人秘密趕造戰(zhàn)船,一邊制定水陸并進、直搗緬甸都城阿瓦的軍事計劃。這一計劃,正合乾隆之意,并給予充分肯定。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七月,傅恒祭纛誓師,兵發(fā)騰越,對緬發(fā)動突襲,初戰(zhàn)告捷。九月,野牛壩戰(zhàn)船造成,清軍水陸并進,擊潰緬甸水軍。十月,攻克前被緬軍攻占的軍事重鎮(zhèn)新街。十一月,進攻老官屯。老官屯是由北往南水陸交通咽,易守難攻,緬軍設立木寨、水寨,據(jù)險堅抗,清軍未能攻克。且這一帶煙霧繚繞,濕度很大,水土惡劣,清軍特別是久居北方的滿洲兵身體很不適應,官兵染上瘴癘之疾紛紛病倒,有的甚至一命嗚呼。清軍原有水陸軍三萬一千余人,死亡過半,遭受重創(chuàng)。傅顯、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副都統(tǒng)永瑞、提督五福、葉相德等重要將領,均被惡性傳染病奪去生命。主帥傅恒,也未能幸免,染上惡疾,腹瀉一天比一天厲害,以致一病不起。

乾隆帝獲悉大驚,頒諭令傅恒立即班師回京。碰巧緬甸國王、主帥懾于清軍兵威,也有罷兵乞和之意。決計撤兵、不愿將征緬戰(zhàn)爭再拖下去的乾隆帝,正好借機下了臺階,同意前方清軍與緬方議和息戰(zhàn)。

英年早逝

傅恒在接到緬甸國王乞降方物后宣布撤軍,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回駐虎踞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師回朝。兩個月后,傅恒病情惡化。七月十三日,傅恒病逝,未滿五十歲。

蓋棺定論,乾隆帝對傅恒一生予以充分肯定,親登其府在靈前祭酒,并諭示喪禮按宗室鎮(zhèn)國公規(guī)格辦理,賜謚號“文忠”。后來乾隆帝賦詩悼念傅恒,嘉許他為“社稷臣”。嘉慶元年(1796年),推恩贈郡王銜,并配享太廟。

主要影響

軍事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傅恒以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署理川陜總督,三個月后攻下金川。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針對準噶爾內亂朝廷是否要派兵鎮(zhèn)壓的問題上,唯有傅恒堅決站在乾隆帝一邊,持支持態(tài)度。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準噶爾之亂被清軍平息,傅恒眼光獨特。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恒督師緬甸,前期取得階段性勝利,但后期由于清軍水土不服的原因,造成大量人員減損,主帥傅恒亦染上惡疾,一年后去世。

不可否認的是,傅恒頗具軍事眼光,也確屬軍事人才。其指揮平準噶爾、大金川、緬甸戰(zhàn)役,均為乾隆“十全武功”做出重要貢獻。

文化

傅恒能文能武,其作品范圍較廣,他主編、參與了《周易述義》、《春秋直解》、《西域同文志》、《增訂清文鑒》、《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平定準噶爾方略》、《皇朝職貢圖》、《吏部則例》、《欽定詩義折中》、《欽定大清會典》、《欽定旗務則例》、《西域圖志》、《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的撰寫工作。深受乾隆帝贊譽。

歷史評價

《清史稿》:“傅恒以受降還師,德心孚契,自以其謹慎,非徒藉貴戚功閥重也?!?/font>

乾隆帝:①“世胄元臣,與國休戚。早年金川,亦建殊績。定策西師,唯汝予同。酇侯不戰(zhàn),宜居首功。”②太保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才識超倫。公忠體國。德心孚契。襄贊深資。自早齡侍直禁近。即覘其器宇非常。洊膺委任。旋以金川建績。錫爵酬庸。用是擢冠綸扉。綜司庶務。藎誠匪懈。罕有其比。西師之役。獨能與朕同志。贊成大勛。及崇爵再加。堅讓不受。尤足嘉焉。

袁枚:捧日雍容三十年,一朝星墜紫薇邊。恩雖外戚才原大,病為南征死更賢。忍見圣躬親奠淚?更無內相力回天。夕陽望斷貂蟬影,羽盡黃門盡黯然。少年曾作霍嫖姚,洗甲金川賦早朝。

蔡東藩:“傅恒、阿桂系乾隆朝名將,抑亦乾隆朝福將。有明瑞之喪師小猛育,而后傅恒乃慎重將事,有溫福之戰(zhàn)死木果木,而后阿桂乃堅忍成功。天下事經(jīng)一度失敗,始增一番懲創(chuàng),明瑞溫福之不幸,即所以成傅、阿二人之幸耳。傅、阿二人歿,嗣后有名將,少福將,故乾隆朝為清室極盛時代,亦即清室中衰時代?!?/font>

蕭一山:“乾隆中,滿大學士之聲威卓著,備蒙恩眷者,前有傅恒,后有阿桂,而中葉尹繼善、舒赫德亦并以閫外之功,入贊綸機,皆滿人中之佼佼者也?!薄扒≈ⅲ挂嘤萌酥б?。初年有張廷玉之勤慎,鄂爾泰之練達,中年有劉統(tǒng)勛之干濟,傅恒、兆惠之勛功,其余嵇氏父子,陳世倌、史貽直、陳大受、汪由敦、梁詩正、尹繼善、孫嘉淦、陳宏謀、劉綸等,亦皆忠正有為。即晚葉和氏專政,朝綱大壞,亦尚有阿桂、王杰之持正不阿,故人才濟濟,得佐明堂,而后乃有政治之可言。”

軼事典故

愛才贈金

《檐曝雜記》載趙翼在軍機處當差時一個貂皮帽子戴了三年,毛都拳縮的像刺猬,傅恒看了從懷里摸出五十金交給趙翼,叮囑他換一頂新帽子過年,趙翼把五十金用在別處,依舊戴舊帽子,傅恒看見后也沒說什么,趙翼很是感動。

納誨之道

乾隆皇帝論及佛法,傅恒奏道:“佛法先戒貪嗔癡,皇上天稟聰明,尚有時嗔怒過節(jié),如臣庸愚,恐學亦徒勞”;乾隆皇帝論及魏征敢于進諫之事,傅恒回答說:“魏征每陳諫牘,唐太宗不但不怒,并有褒賞,魏征是見敢諫之便宜,故不憚直言也”

引領時尚

《清稗類鈔》載:傅恒經(jīng)略金川時習慣了馬褂的短小便捷,凱旋回朝后仍穿著,由此得名“得勝褂”,后來演變成民間男女居家所穿服飾。

半亭活水

傅恒駐騰沖時,到王驥三征麓川時明朝兵部侍郎侯琎所建“侍郎壩”,在興龍池,見水涌泉清,青松古木,與泉池相映生輝,想起宋代大儒朱熹“問渠哪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詩句,于是命人取筆研墨,在池邊一塊石頭上寫下“活水來”,后人在此建半亭,雅稱“半亭活水”。

京官趨勢吊喪

《檐曝雜記》載,廣成死于京,受吊之期為三天,但前兩天來祭奠寥寥無幾,傅恒請假回來治喪,最后一天才趕到。傅恒一回京,各部院大小百官陸續(xù)云集靈堂,前來送獻喪禮,到靈前叩頭致祭。吊喪的人所乘坐的車馬從傅成家門前一直擺出幾里遠,不得不下車步行而入。

受王吳惲書畫

金川平定告捷,皇帝親自為傅恒祝壽,大小官員也爭相送禮。傅恒不想耗費海內財力,告訴左右:“凡以四王、吳(歷)惲(南田)書畫饋我者受之,他則否”。此語一出,朝野上下紛紛搶購四王、吳惲書畫。

后世紀念

府邸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傅中堂第在嵩祝寺前街路東,后人稱松公。此第近為北大某院,其面積之廣,建筑之壯麗,當年為北京第宅之冠。今《求是》雜志社辦公院西門一線往北至嵩祝院,全部為一等忠勇公傅恒的宅第,包括了北京大學地質館日址、孑民堂、民主廣場等。

墓址

傅恒墓坐落于天津市薊縣馬伸橋鎮(zhèn)穆馬莊,1959年修建“于橋水庫”因穆馬莊村位于庫區(qū),所以整村搬遷到了傅恒墓基址上,墓僅有一座三孔平橋、一道馬槽溝和地宮遺跡得以保留,1992年,傅恒墓葬遺址就被列為文保單位。

碑刻

原在沙灘北街15號恪僖公祠(傅恒家廟),此碑1986年移至五塔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碑螭首龜趺,下承海漫,陽、陰邊框均浮雕云龍紋,兩側高浮雕蛟龍出水。通高590、寬148、厚59厘米。碑文滿漢文合璧,記傅恒在大小金川戰(zhàn)役中的功績。

遺跡

騰沖博物館藏品,傅恒遠征緬甸時的“大神威”銅炮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任“經(jīng)略云南軍務”的傅恒率兵征伐緬王軍隊,他命人鑄造的一尊大炮,被敕封為“大神威炮”,現(xiàn)收藏在博物館內,已成為研究中外戰(zhàn)爭史的實物見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