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復
朱邦復,倉頡輸入法的發(fā)明人,湖北省黃岡縣(今屬武漢市新洲區(qū))人,畢業(yè)于臺灣臺中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現任香港上市公司文化傳信集團的董事局主席兼非執(zhí)行董事。為中文終端機、倉頡輸入法、漢卡的發(fā)明人。由于其對中文電腦發(fā)展的眾多貢獻,臺灣及香港地區(qū)的華人譽其為“中文電腦之父”、“中文電腦瘋子”。
朱邦復先生,生于1937年10月12日,籍貫湖北省黃岡縣(今屬武漢市新洲區(qū)陽邏鎮(zhèn))。父朱懷冰,名萬蔭,畢業(yè)于保定軍校,曾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七軍軍長和第五戰(zhàn)區(qū)參謀長參與抗戰(zhàn),以及湖北省政府民政廳長,代主席、臺灣省政府秘書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是臺灣軍政界有著重要影響力的人物。母汪禪那,江蘇溧陽人。
幼年時期,經歷中國戰(zhàn)火,輾轉遷移,最后于中學入學年齡,落居臺灣。中學求學階段,母親因病過世,而父親原系軍人出身,個性爆烈,促使其埋首小說、音樂等中,養(yǎng)成思考習慣,求學至省立臺灣農學院農藝系(現國立中興大學)畢業(yè)止。退伍后,曾在花蓮農校,短暫從事中學教職,后赴巴西發(fā)展,于巴西國立巴伊亞音樂學院專攻理論作曲。
之后停留在美國一段時間,后來因父喪回臺。接著復返巴西進行投資,還過了一段時間的嬉皮生活,最后在當地一間出版社工作。
朱邦復37歲時,在巴西四月文化出版社工作。某日,目睹了一本書的出版過程,當年的鉛字排版下,一本英文書從原稿送進工作間,從打字、校對、完稿、印刷到送到市面上銷售,總共只花了12小時。當時一本中文書的出版,通常至少要花半年的時間,才能排印完成。在徹底研究出版流程后,他認為中文的瓶頸在于文字的檢索系統上——中文完全沒有序位的觀念。當時中文主要是以注音、部首及筆劃數作為檢索方式,而該方法完全無法提供足夠精度以及利于檢索的序位。
在體認到中文印刷技術的落后,轉而致力于改良中文的印刷技刷。起初買了幾本字典,并且不斷剪貼,努力尋找漢字的組成方式。之后回臺灣繼續(xù)研究。
當時的中文排版技術,臺灣、香港方面仍然沿用繁體字,但排版耗日費時,呼吁改用英文、棄用漢字的聲音層出不窮。大陸方面則推行簡化字,追求拉丁化(后來放棄),逐年減少鉛字數量,以求大幅降低印刷成本。
發(fā)明倉頡輸入法 1973年春回臺后,原先構想是改良中文印刷技術,以中文打字機為實踐目標,發(fā)展中文檢索方式??炭嗌顢的辏笥挟厴I(yè)于臺大中文系的沈紅蓮女士協助,于1976年底發(fā)表中文形意檢字法,用52個字母作為檢索鍵。當時,三軍大學需要無給職人員發(fā)展中文通訊系統,40歲的朱邦復立即接受此一職務。當時不懂電腦的朱邦復,這時才開始接觸編程語言。后來發(fā)表的形意檢字法,獲蔣緯國將軍命名為倉頡輸入法,意為上古時代倉頡造字的精神。
因當時無中文終端機(當時流行大型電腦,個人電腦尚不普及也不實用),故朱邦復及沈紅蓮女士決定為實踐檢索系統于電腦上,并使英文終端機能處理中文字。此后,社會上有很多負面聲浪,商界不看好中文電腦市場,不愿投資;學界(科技人員)鼓吹趁此時淘汰中文,當面嘲諷。兩人在孤立無援下,仍堅持理念,一、兩年后,在友人之助下,成立一電腦公司。后來得宏碁電腦施振榮先生的技術支援,一同發(fā)展中文電腦,于1980年,與宏碁公司共同發(fā)表世上首部具有“中文操作系統、中文編程語言、中文套裝軟件”之中文電腦—天龍中文電腦,售價75萬元新臺幣。次年,又發(fā)展出中文終端機;中文處理的速度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也因此,臺、港華人譽其為“中文電腦之父”。其后,朱邦復成立零壹電腦公司,低價為廠商提供電腦中文化服務,后來朱邦復為使中文電腦更普及,登報聲明放棄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希望國人一同研究,此舉使倉頡輸入法流行于臺、港地區(qū)。
設計漢卡:雖然朱邦復催生出中文電腦,但售價太高,難以普及。為提供更廉價的中文電腦,朱邦復利用當時Apple II電腦(先IBM PC一步流行起來的個人電腦)熱潮,研發(fā)該機之中文接口——“漢卡”,售價新臺幣1500元,使得華人利用電腦處理中文的成本更低了。
為發(fā)揮中文資訊潛力,朱邦復宣布愿意公開全部技術,折價新臺幣1000萬元,且將零壹公司股份賣出,以便全心為中文電腦服務。此提議得到臺灣資訊會相關人員認同,并委托王安、宏碁、神通三家公司之技術人員,至零壹公司詳細鑒定,并由朱邦復公開在資訊會講解,獲果蕓執(zhí)行長及黃惟德副執(zhí)行長保證,在呈報上級裁決后,于1983年3月初以前,肯定答復政府收購案之最后結果。但在當時,臺灣正在規(guī)劃中文標準,朱邦復提可容納50,000多字的中文系統計劃,而資策會提出13,000字的標準(即大五碼)。當時朱邦復著眼于其缺陷太多而大力反對,卻遭污陷為共產黨員(當時臺海仍處對峙狀態(tài),臺灣還在戒嚴時代)。于1983年3月,朱邦復被迫離開臺灣,并把零壹公司所有權全部轉移給員工。獨沈紅蓮女士隨其至美國,繼續(xù)中文資訊事業(yè)。
中文電腦的困境:在1983年朱邦復離臺后,施振榮提供25%的股份收購零壹,但遭零壹員工們拒絕。而朱邦復流亡美國后,中文電腦的發(fā)展就完全牽就賣方市場,漸漸遠離朱邦復中文資訊的理想—全面性處理中文的資訊系統:漢字六大功能的處理(字碼、字形、字序、字音、字義、字辨)。當時中文電腦處理的中文字依舊沒有序位,且面對古籍時,依舊缺字連連。雖有多種中文輸入法,但都僅以13,000字為取碼對象,無法解決全部的漢字輸入問題。
接著其在美國工作近五年,先后發(fā)展“中文之星”系統、“東方書籍排版系統”等。此間,朱邦復開始研究中文自然語言。1988年,朱邦復受深圳科技工業(yè)園之邀,到大陸工作,任職于兩儀文化科技,組織一群開發(fā)者,發(fā)展聚珍中文整合系統(已有動態(tài)組字能力)。朱邦復在完成聚珍初步成品后,其在《熱訊》雜志上,公開聚珍之字型產生器及中文輸入處理技術。后因兩儀內部問題而去職,而兩儀也無力繼續(xù)發(fā)展、維護聚珍。
臺灣解嚴后,朱邦復于1990年回臺,先后居于臺東和楊梅。期間曾與資策會合作,將Windows 3.0中文化。當微軟提出收購中文化技術時,朱邦復開價6000萬美金。隨后,微軟放棄收購,改采日本漢字技術,推出新版Windows,并停止資策會視窗授權;失去微軟主力以后,資策會版的Windows 3.0遂淡出市場。而朱邦復帶著弟子,在臺歸隱。
文傳時期:1999年,朱邦復應香港文化傳信公司之邀,擔任文化傳信集團副主席。于是遷居澳門,進行一系列中文資訊計劃,其中已完成者有:倉頡電書(中文電子書包)、中文CPU(易芯CPU系列、天龍CPU系列)。期間發(fā)表了漢字基因理論,并以此理論為基礎,發(fā)展可解析中文的理解系統,同時發(fā)展圖文系統,作為理解系統的應用。朱邦復在文傳時期,還同時進行許多專案。
2006年2月,文傳因經營問題,裁撤資訊部門,早前大批計劃告終。此時朱邦復已屆70高齡,鑒于心力有限,轉而致全力于發(fā)展圖文系統。稍后成立幻廬藝坊,其規(guī)劃是以圖文系統將一系列古籍演成動畫,借此傳播傳統美德。
漢字基因是朱邦復提出的一套理論。他認為漢字構造蘊含古人的概念認知,可以整理歸納成概念分類和常識分類,以此深入探求漢字背后的精微意義;并且能應用于電腦系統,使電腦能夠有效地處理漢字。朱邦復等人并根據此理論創(chuàng)造出倉頡系統,由于技術特殊且功能強大,受到不少人關注;但由于朱邦復并非專業(yè)的文字學研究者,因此他的理論也受到一些人的質疑。 概述:朱邦復認為漢字有六大要素和功能:字形、字音、字義、字碼、字序、字辨,前三者為漢字本有,而后三者是在資訊時代為處理需要,必須發(fā)展、整理出來的要素。而對漢字進行分析,以得出基因的工作,即稱為“漢字基因工程”。
因子(要素) 漢字的六個靜態(tài)屬性。 功能:漢字的六個靜態(tài)屬性能發(fā)揮的動態(tài)效果?;颍杭础盎疽蜃印?。六因子分析至不能再分割者,即為漢字在六種層次上的“基因”。
因子 功能 技術應用 字碼 用于漢字的編碼 使用倉頡檢字法可根據字形得出一個字的字碼 字序 用于漢字的檢索、排序 以倉頡碼為內碼。由于倉頡碼具有固定序列,可用作排序 字形 即漢字的形體,可被人類視覺感受 字形產生器可根據倉頡碼產生字形 字辨 感受漢字的形體而得知其含義的抽象、動態(tài)過程 倉頡系統可根據掃描的文字位圖,搜尋其中的倉頡字根,轉換成相應的倉頡碼 字音 即漢字的讀音,人類可發(fā)出和感受者 倉頡系統可根據倉頡碼推斷大致讀音,但因古今音變劇烈,須做較多例外處理 字義 即漢字可供人認知的意義 對漢字進行“概念分類”和定義,可供電腦的“理解系統”根據倉頡碼(內碼)理解字義,再加以組合,即可令電腦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與思想,甚至可和人類溝通。《漢字基因字典》是朱邦復按漢字基因理論編纂的一部字典,特點是以漢字的字首字身解釋字義,去除后來的“錯訛字義”,達到“正本溯源”的目的。
他認為,漢字是世界獨有的概念文字,其中蘊涵的微言大義,是古人思維的結晶,數千年來行文乃至思考的根本,因此古文能夠言簡意賅,含意深遠。但由于白話文運動鼓吹以“詞”取代“字”,現在的辭典僅解釋詞義而不談及該詞義的由來;而現代的字典則多以詞為基準,將漢字分成一條一條解釋,違反漢字本質,令漢字看似費解且難以學習。漢字“本義”被人忘卻,現代人中文水平低落,正因不能辨明字義所致。為了揭示字義,消除現今辭典的弊病,故此編寫這部字典。
這部字典僅取漢字的“本義”,參照《康熙字典》和《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并根據漢字基因理論,把組合字分為字首、字身解釋,字首為常識分類,字身為細部定義。從字首字身的“體用”關系聯想來說明字義。再按“體用因果”組合為詞,均以漢字的本義解釋。如此每個字、詞不再是一條一條獨立的解釋,而是由一個簡短的概念延伸、演化而來,有源有本。 這樣的編寫方式是因每個漢字都表示一概念,詞則是把概念加以組合聯想而來。以字首字身解釋漢字本義,能加深了解其中的概念,闡明漢字的微言大義。也說明只需明了字首字身和組合規(guī)律,就能掌握漢字理解的要訣,證明漢字的合理易學,是簡化字和其他文字所比不上的。
漢字排序采用第五代倉頡碼,是漢字基因中的“字序”因子。
這部字典由朱邦復獨力編寫,尚未出版。他把初稿放在其網站作參考用,收六千多字。
倉頡系統是朱邦復先生及沈紅蓮女士根據“漢字基因”理論設計的電腦系統,目的是解決漢字在數位化、資訊化上的一切困難,如缺字、編碼、儲存、排序、輸入。
倉頡系統方案:朱邦復先生在發(fā)展倉頡輸入法時,原意是要發(fā)展“中文檢字法”,使?jié)h字具有“序位觀念”,使中文能像拼音文字一般,用少數字母找到所有漢字。倉頡輸入法的26個字碼“日月金木水火土…止卜”,其實正如同拉丁字母的26個字母“ABCDE…XYZ”、日本語的五十音序等,是有序的排列,可用于檢索漢字,是以稱作“倉頡字母”。
事后他進一步擴充系統,提出漢字基因理論。由于字根都依漢字形聲字特性分析得來,故若在電腦上運用這套方法,將有以下六大用途:
字碼:倉頡碼可用于漢字之輸入,即倉頡輸入法。 字序:倉頡碼有一定的排序規(guī)律,漢字也可如同英語般快速地排序、查詢、檢索。3.字形:將倉頡碼輸入“向量字形產生器”后,可組合成漢字,顯示于電腦屏幕或用于打印。
4.字辨:把掃描所得的漢字點陣資料輸入,轉換為向量,分析其中的倉頡字根,可得出倉頡碼。這種由“形”得“碼”的過程就是文字辨識。
5.字音:大部分的漢字具有形聲的特質,因此將輸入的倉頡碼的字身分析出來,通常可代表該漢字的聲部,即讀音,可用于語音辨識。(但實務上,很多漢字發(fā)音已變,須另外處理。)
6.字義:由“倉頡碼”可分析出字首和字身,能夠透過程式組合出漢字字義,可供電腦“理解”人類常識,甚至和人類溝通。 倉頡系統即是將上列六大要素綜合考慮而發(fā)展出的電腦系統。
在朱邦復帶領下,文化傳信長期致力于研發(fā)中文計算機工業(yè)核心技術。從研發(fā)“微型嵌入式中文造字引擎”入手,在朱邦復奮斗研究的基礎上,前后用了近30年時間,終于使中文成功 “登陸”CPU。源于“漢字基因”的計算機中文處理技術無需再以字庫外掛形式處理中文,而是把中文處理直接登陸CPU,由CPU產生文字,使得在西方文化之外,將東方文化提升至科技文化的層面,使在資訊科技發(fā)展上趨向東西文化的平衡,并且在信息科技的基礎平臺上取得東西方文化的平衡,產生了屬于東方中國社會的廉價計算機工業(yè)核心技術,這使得CPU不再是英文單一文化主宰的CPU,使CPU真正有了“中文中國芯”,徹底使中文信息處理拽掉了繁復的“字庫包袱”。
“中文造字引擎”研發(fā)成功后,轟動了整個科技界。美國UCLA大學對其進行嚴格測試,得出的結論是,“中文造字引擎”不光是中文,而且是任何文字在計算機載具上未來最有效的處理方式。這個觀點,逐漸得到國內外許多權威學術機構和學者的認同。2003年文化傳信宣布研發(fā)完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真正名副其實的“中文中國芯”———“飛龍CPU”。所有的中文包括各種字體、不同內碼的簡、繁體字,都能從CPU直接產生。這使全中文處理可以離開PC邁出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這就為開創(chuàng)中國自主計算機工業(yè)奠定堅實的基礎。
朱邦復就是這樣帶領文化傳信不斷向著科普民用的方向努力。他的這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不單是對中華文明的卓越貢獻,也是世界信息科技劃時代的革命。他打破了電腦單一文化困局,開啟了電腦多元文化新時代。其創(chuàng)造的價值無法以金錢來衡量,其對世界文化進步的卓越貢獻,一定會載入史冊。現在,他不但是“中文計算機之父”,更被稱為“一個影響世界的中國人”。而“飛龍CPU”作為全球唯一的“中文中國芯”,更是中國幾千年科技史上、文化史上的重大革命。
1967年 臺灣電視公司影片編譯
1971年 巴西四月文化公司美工完稿
1973年 臺灣中華電視臺影片編譯
1976年 發(fā)明倉頡輸入法
1979年 臺灣零壹科技公司總經理
1984年 美國博愛電腦公司總經理
1987年 深圳科技園兩儀文化科技公司總經理
1990年 臺灣智能科技公司總經理
1996年 臺灣文芯文化科技公司總經理
1999年 香港文化傳信集團副主席
2006年 澳門幻廬藝坊負責人
1974年||巴西狂歡節(jié)的迷惘||道聲出版社
1980年||倉頡輸入法手冊||零壹公司
1980年||中文電腦漫談||全華圖書出版
1980年||中文程式語言||全華圖書出版
1981年||中文資訊碼||全華圖書出版
1984年||博愛中文電腦手冊||美國博愛公司
1989年||聚珍中文電腦手冊||深圳科技工業(yè)園
1989年||組合語言的藝術||深圳科技工業(yè)園
1993年||老子止笑譚||時報出版社
1994年||易經明道錄||時報出版社
1994年||易理探微||時報出版社
1995年||巴西狂歡節(jié)||時報出版社
1995年||東尼!東尼!||時報出版社
1996年||智慧之旅(全四冊)||時報出版社
1998年||智慧學九論||商務印書館
1999年||第五代倉頡輸入法手冊||文化傳信有限公司
1999年||智慧之旅(全八集)||文化傳信有限公司
1999年||宇宙浪子(一至五集)||文化傳信有限公司
2002年||宇宙浪子(一至十二集)||聯經出版社
2002年||宇宙浪子(一至十二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簡體版)
朱邦復視稱作“中文計算機之父”,帶領文化傳信不斷向著科普民用的方向努力。他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不單是對中華文明的卓越貢獻,也是世界信息科技劃時代的革 命。他打破了電腦單一文化困局,開啟了電腦多元文化新時代。其創(chuàng)造的價值無法以金錢來衡量,其對世界文化進步的卓越貢獻,一定會載入史冊。現在,他不但是“中文計算機之父”,更被稱為“一個影響世界的中國人”。而“飛龍CPU”作為全球唯一的“中文中國芯”,更是中國幾千年科技史上、文化史上的重大革命。
(清)李光地撰《周易通論》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周易通論,易類提要【臣】等謹案:周易通論四卷,國朝李光地撰。光地字厚菴,安溪人,康熙庚戌進士,官至大學士,諡文貞...
緯書流行於西漢,相較於?經?書,緯書可以說是輔助?經?書之作,儒家五經都有各自的緯書,《易經》則有《易緯》。易緯系列:乾坤鑿度、乾鑿度、坤靈圖、是類謀、稽覽圖、...
周易鄭康成注四部叢刊三編經部電子書版本說明:依據版本: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鄭玄,字康成,從馬融學,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馬融對於鄭玄有?鄭生今去,吾道東矣。?的感...
注:本文轉自臺灣南郭子先生創(chuàng)辦的易學網:https://www.eee-learning.com/目前南郭子站長在輸入整理《四庫全書》中所收錄的《易林註》,已經...
(西漢)焦延壽撰《焦氏易林》目錄原文無卷別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七易林 術數類四 占卜之屬提要臣等謹案易林十六卷,漢焦延壽撰。延壽,字贛,梁人,昭帝時由郡吏舉小黃令...
清黃宗羲所著《易學象數論》可以說是研究象數易學的經典之著,不只對兩漢以來象數易學的義理多所整理與闡述,也廓清宋明儒者的諸多見解。四庫全書本提要中引梨州先生於南雷...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20冊?經部14?易類朱元昇字日華,南宋知名易學家。其易學祖述邵雍及劉牧,主要以河圖、洛書...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47冊?經部41?易類(清)惠士奇撰《惠氏易說》提要【臣】等謹案:《惠氏易說》六卷:國朝惠...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15冊?經部09?易類 (南宋)呂祖謙等撰《古周易》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古周易易類...
【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07冊?經部01?易類 (清)惠棟《增補鄭氏周易》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新本鄭氏周易易類提...
【初次點?!浚憾〔欢驹俅吸c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2冊?經部06?易類(宋)程大昌撰《易原》提要【臣】等謹案《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大昌...
【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浚簳簾o【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9冊?經部13?易類(宋)稅與權撰《易學啟蒙小傳》提要【臣】等謹案《易學啟蒙小傳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