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林希元介紹

(明)林希元介紹

代表作品:

書籍摘要:林希元,字茂貞,號次崖,福建同安縣人山頭村人(現(xiàn)翔安區(qū)垵山大隊山頭村)生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卒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享年85歲。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進...

人物介紹

林希元,字茂貞,號次崖,福建同安縣人山頭村人(現(xiàn)翔安區(qū)垵山大隊山頭村)生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卒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享年85歲。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進士。

人物生平

林希元,初督學嶺南,繼授大理寺評事。上書直言,揭露宦官搜刮地方民財,賄賂朝廷權(quán)幸。奏疏有“縱鷹犬以魚肉吾民”之句,觸怒了朝廷,被解官歸家。后由正直朝臣舉奏,復起為大理寺丞。遼東發(fā)生兵變,林希元評論“兵變起于姑息政策”又得罪了朝廷。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謫知欽州,翌年7月抵任,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10月任滿,升廣東按察司僉事。林希元知欽州3年期間,“興利除弊,約身裕用,嚴正不撓,豪猾屏跡?!逼渌搿都尉笟J州志》,是研究明朝南方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農(nóng)業(yè)、社會生活等的珍貴資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歷史遺產(chǎn)。今舉數(shù)事以志其在欽從政之勒。

主要成就

勸農(nóng)功

400多年前的欽州,地廣人稀,耕作原始,撒種于地,不施肥,不耘田,仰成于天,且有自然之水始耕,無雨則成旱田,遂棄為荒土。據(jù)《嘉靖欽州志》卷二載:“(林希元)始入州境,陸行三日,始抵州城,見平原曠野,一目望洋,高可種黍,下可種稻,皆為荒土,成田者,十僅一二?!庇谑俏捎猩a(chǎn)經(jīng)驗的勸農(nóng)老人智理農(nóng)耕工作。勸農(nóng)老人正職叫田正,副職叫田副,每鄉(xiāng)正副各一,共設(shè)18名,專董教民耕織,課督農(nóng)時之事。林希元還提倡推廣種植粟、豆、麥、芝麻等多種作物,改變欽州歷來單種水稻的習俗。又差官丈量各鄉(xiāng)土地;附近城郊去處,林希元則親往勘量。遠近共勘得荒田100頃80畝,在“招人承耕,莫有應(yīng)者”的情況下,林希元主張實行屯田。一面疏奏朝廷,一面開展工作。把勘得的荒田分5屯,根據(jù)不同情況,用3種方法進行屯田。一、按漢朝用哨兵且耕且戰(zhàn)之法屯田。州的千戶所駐孟埇江口,統(tǒng)軍100名,分上下班輪換出海巡哨。讓所部之半就近孟埇、茶山一帶,通班上下,更迭耕作,彼50軍巡哨防海,此50軍適時種植,不失軍務(wù),不誤農(nóng)時;二、按東晉招收流民、游民之法屯田。不拘軍余、客居、無糧人戶,愿承耕者皆給田耕。于是招得軍余戶60人,客居戶及無糧人戶60人耕之,無牛者給牛;三、按唐朝用府兵無事則耕有事則戰(zhàn)之法屯田。從州的180名民快(即古之民兵)中,留100名守城、守庫、守監(jiān)、追捕、巡邏,調(diào)80名耕種。此80名民快,春夏耕種,秋收后集中州城操練,不廢農(nóng)時,不阻軍務(wù)。屯田的管理機構(gòu):知州督促州判,州判掌管屯老,屯老管理甲頭,甲頭督耕屯丁。據(jù)林希元奏疏說:“五屯之田,歲收1875石”,屯田,府可實倉廩之粟,民可解凍餒之苦,實勸農(nóng)良法也。

社學建成

“訪于民,多有愿學而無力供師膳者”,于是每社學撥公田20畝,共360畝,作為各社學辦學經(jīng)費。并且“立教殺,作訓言,選名師,召7、8歲以上者教之?!备鬣l(xiāng)“子弟聞令,減制衣履入學”。林希元到各社學巡視后,非??煳康貙懙溃骸皵?shù)月而后,教讀各以弟子見其父兄,共衣表、步履楚如也;進退、揖遜肅如也;諷誦、書仿朗如也?!?/p>

建橋梁

林希元知欽3載而建橋5座,對交通設(shè)施出了一定力量。離城西20公里有如洪渡(今黃屋屯江),撤渡造舟為浮橋,此其一;城南圩 (今魚寮西街)與城隔壕相對,造橋方便行人趁圩,此其二;城西之西平橋久廢,因而城西圩停,圩停而西門塞。重建西平橋,開西門,復西門圩,此其三;城東門外有渡叫州門渡,撤渡。建橋以通行人,此其四;建平安橋,此共五。

說起平安橋,還有一段曲折艱苦的建橋史。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 安南侵擾我國邊境,督府申令各州縣,凡江河有渡船的,一律造橋通兵馬。林希元接令后,立即沿欽江勘測地形。初于原渡處(今文昌閣渡)勘測,水深12尺,江寬42丈,若于此處建橋,工程浩大,錢糧耗費,不成。繼在久廢的東川橋舊址(今江濱旅社前面)勘測,水深9尺,江寬28丈,江面窄,水不深,于此處造橋,省工省料省錢,但非交通要沖,也不成。三到州門渡、舊學官(今廣州會館)前勘測,水深8尺,江寬28丈,江狹水淺,位處交通樞紐,林希元便決定在此造橋,選州人吳道亨、蔣麒、周廣全、石顯、馮賓、黃杰等為監(jiān)工。挖橋基時,發(fā)現(xiàn)江底有大樁柱一務(wù),眾賀選址得宜,稱林希元眼力超群,與前人見識契合。嘉靖十六年 (公元1537年)11月興工,期年5月竣工。6月,傾盆大雨,山洪暴發(fā)。靈山洪水,一瀉千里,直沖欽江,橋遂壞。大水過后,林希元親往觀察,發(fā)現(xiàn)江底是沙質(zhì),橋柱埋得淺,水沖,沙潰,橋遂壞。于是將橋面擴寬,橋身伸長,橋頂加高,材料加多。計樁柱125,橫梁352,橋架25,地牛14。復建時,除黃杰往他處設(shè)館授徒外,另5人仍為監(jiān)工。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9月復工,十八年(公元1539年)7月建成。橋成不久,復遇洪水,但該橋卻象巨人般屹立于驚濤駭浪之中。州人請命橋名,林希元說:“皇帝有事于安南,此橋?qū)⑼ūR征安南,就叫平安橋吧?!惫拭?。

個人作品

林希元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易經(jīng)存疑》、《林次崖先生文集》、《荒政叢言》、《自鳴稿》、《南國談兵錄》、《四書存疑》、《更正大學經(jīng)傳定本》等著作十九種,共計141卷。

軼事典故

1,從前,大嶝島與蔡厝之間,退潮后有一條叫“蔡厝蹀”的海路可以來往,每至朔望傍晚時分,常有人踏蹀過海。相傳明朝正德初年,有一只烏鴉精在此作祟害人,妖精見有人踏蹀,就變成美女迷惑他,待其上當后,就啄瞎他的雙眼攝盡其精血而去。立足于廈門市翔安區(qū),與廈門翔安同發(fā)展、與海西共繁榮;發(fā)掘翔安歷史文化根源,傳承閩南文化精髓,是集翔安民生資訊、翔安商情快報、翔安娛樂交友、翔安公益活動為一體的廈門市翔安區(qū)地方.

當時,林希元在同安城南鳳山下岳口村當私塾先生,決心為民除害。那天,林希元隨身攜帶一條襁褓,獨自一人走下蹀路朝大嶝而行。行走間,驀然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一妙齡女子踽踽而行,走到一條水溝前,那女子便踟躕不前了。林希元趕上來問道:“這么晚了,姑娘何故冒險過蹀?”那女子黯然道:“大嶝生母急病,故不避艱險前往探視?!蹦桥油醒圆恢疁仙顪\,不敢貿(mào)然涉水,懇求林希元扶持她。林希元欣然道:“若姑娘俯允,我就背你過海溝?!绷窒T涫菫貘f精幻化,假意為其所惑,色迷迷地盯著她,良久才俯下身來背她

林希元納女子于襁褓之中,走下海溝一步步向前行。行走間那女子嬌聲浪語百般挑逗,想讓林希元回頭,好下嘴啄他雙眼。林希元識破烏鴉精詭計,心旌不為搖惑,目不回視。見林希元如此,那女子就抱著他的脖子熱吻起來,“唧嘖”有聲,把項頸頤頰都吻遍了,可是他依然不亂方寸。妖精始終找不到下嘴的機會,無計可施,心里暗想,此漢坐懷不亂,難以迷惑他。于是假意道:“大哥,溝壑已過,讓我自己走吧?!绷窒T罏貘f精想溜,就把襁褓勒緊。烏鴉精想脫身就把身子變小,他就把襁褓勒得更緊,烏鴉精把身體越變越小,他把襁褓越勒越緊。妖精終于現(xiàn)出烏鴉本相來,林希元使勁一勒,烏鴉精“嗚哇”一聲慘叫,死了。

2,同安封肉是用一大塊三五斤重的豬腿肉摻和著海蠣干、香菇、蓮子、蝦米等佐料,潑上醬油,再用紗巾包裹,加蓋入籠燜燒,上桌才掀蓋,所以叫做“封肉”。

“同安封肉”有一段有趣的典故:明正德年間,同安理學名宦林希元(公元1482———1567,字懋貞,號次崖,官至廣東提學僉事。)獲得進士前,在同安南門外岳口村當私塾先生。平時喜好品嘗“同安封肉”,又因家徒四壁,只得削木頭(雞腿狀)浸醬油來解解饞。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林希元考中進士,衣錦還鄉(xiāng)。鄉(xiāng)紳們趕緊置辦豐盛的宴席,為他接風洗塵。席間,林希元對滿桌的海參魚翅,山珍海味,只是淺嘗即止,又似乎欲言又止。鄉(xiāng)紳們見狀,以為招待有什么不周之處,都惴惴不安,趕忙夾魚叉肉又敬酒。這時,林希元卻突然發(fā)問:“怎么沒有‘封肉’這道菜?”鄉(xiāng)紳們一時都傻了眼,以為是自己聽錯了。原來,當時的“封肉”雖然好吃,卻顯得粗俗,上不得大場面。還好,主人急中生智,說:“如今‘封肉’已成為家鄉(xiāng)名菜,在最后一道出,是壓桌菜。”一面急急吩咐人火速準備。

從此,“封肉”從普通的民間菜肴走上了喜慶婚宴。

相關(guān)推薦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