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琰介紹(宋末元初道教)

俞琰介紹(宋末元初道教)

代表作品:

書籍摘要:俞琰(宋末元初道教) 俞琰為宋末元初道教學者。字玉吾,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其生卒年諸說不一。俞琰幼好博覽,聞友人有奇書異傳,必求借抄錄,以致廢寢忘食...

人物介紹

俞琰介紹(宋末元初道教)

俞琰宋末元初道教

俞琰為宋末元初道教學者。字玉吾,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其生卒年諸說不一。俞琰幼好博覽,聞友人有奇書異傳,必求借抄錄,以致廢寢忘食而成疾。后專業(yè)科舉之學。業(yè)成而時異事殊,自嘆“平時刻苦竟為畫餅”、“時不我逢,奈之何哉?”入元,隱居不仕,著書立說。以詞賦見稱,尤好鼓琴、作譜。一生熟讀經(jīng)、史、子、集,以詞賦聞名,雅好鼓琴,尤精于易學。他自幼承其家學,刻苦研《易》三十余年。

生平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生宋寶祐(1253~1258)初……至延祐(1314~1320)初始卒”。余嘉錫據(jù)《萬姓統(tǒng)譜》和納蘭成德容若《周易集說》序等分析,認為“非生于寶祐初”,當生于宋端平(1234~1236)前后。其卒年,據(jù)《周易集說》干壽道序稱,俞琰在延祐元年(1314)尚在世,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謂“延祐始初卒”不符。明盧熊《蘇州府志》謂其“卒于元貞(1295~1297)間,年七十”,又與干壽道之說有出入。故現(xiàn)尚難考定。

元世祖至元(1264~1294)間曾作《玄牝之門賦》,在道友中傳誦。著作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周易參同契發(fā)揮》、《易外別傳》、《陰符經(jīng)注》、《呂純陽真人沁園春丹詞注解》、《爐火監(jiān)戒錄》以及《林屋山人集》、《書齋夜話》、《月下偶談》、《席上腐談》等。

俞琰得其家傳,潛心《周易》,旁及丹道三十余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于周易之學“覃精研思,積三四十年,實有冥心獨造,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者”?!耙馑毱?,亦往往超出前人”。其易學本于朱熹《周易本義》,又力圖有所創(chuàng)新。認為易之義理與象數(shù)密不可分,他在《周易集說·序》中稱:“夫《易》始作于伏羲,僅有六十四卦之畫,而未有辭。文王作上下經(jīng),乃始有辭??鬃幼鳌妒怼?,其辭乃備。當知辭本于象,象本于畫;有畫斯有象,有象斯有辭?!兑住分肀M在于畫,詎可舍六畫之象而專論辭之理哉?舍畫而玩辭,舍象而窮理,辭雖明,理雖通,非《易》也?!惫仕棵肯柔屫韵?、爻象,次之明理,由乾、坤父母之象,而震、坎、艮、巽、離、兌六子之象,推之六十四卦,無不如此?!兑淄鈩e傳·敘》云:“《周易別傳》者,《先天圖》環(huán)中之秘,漢魏伯陽《參同契》之學也。人生天地間,首乾腹坤,呼日吸月,與天地同一陰陽?!兑住芬缘烂麝庩枺什柦琛兑住芬悦髌湔f,大要不出先天一圖。是雖《易》道之儲余,然亦君子養(yǎng)生之切務(wù),蓋不可不知也?!彼J為,易之大要在《先天圖》,傳自魏伯陽。不明白先天圖環(huán)中之秘,就難以究《易》。而《先天圖》中本具太極,故在《易外別傳》中從太極開始,全面介紹《先天圖》,以發(fā)其秘;又將其貫穿于《周易參同契發(fā)揮》中?!吨芤讌⑼醢l(fā)揮·序》云:“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乃造化之妙,神之所為,道之自然者也?!?/p>

喜聚書,隱居南園,把收藏古籍作為第一要務(wù),著書為樂,南園中有老屋數(shù)間,皆充古籍、金石。又構(gòu)建“石磵書隱”,專一購藏珍籍秘本,日夕披覽。學者稱“石磵先生”。后世學者錢謐賦詩云:“居近先賢逼市寰,蕓軒幽闐兩三間。家儲緗帙書千卷,門瞰清溪水一灣”。深于易學,所著《周易集說》諸書,皆覃精研思,積數(shù)十年而成。家傳四世皆讀書修行。子俞仲溫,又于洞庭西山建“讀易樓”,藏其遺書。孫俞楨,字貞木,號立庵,繼承藏書甚多。其所藏珍本印有“俞琰玉吾”、“林屋山人”、“俞貞木”、“立庵圖書”、“石磵書隱”、“石磵讀易樓”等朱記。 [1]

學術(shù)影響

俞琰始學儒家,是儒家學者。“石澗先生,吳中老儒也”(李克寬《周易集說序》)。元朝統(tǒng)治者“授溫州學錄不赴,后得異人金液還丹之妙”(《吳中人物志》),而成為一個道家金丹學說傳播者。他也常以道號自稱。如納蘭成德所言,俞琰“宋亡隱居不仕,自號石澗道人。又稱林屋洞天真逸”(《周易集說序》)。

自言:“琰幼承佼師面命,首讀朱子《本義》,次讀《程傳》?!庇盅裕骸坝枭接凶x《易》癖,三老一輩看間,雖隆冬大暑不輟,每讀一字一句而有疑焉,則終日終夜沉思,必欲釋其疑,乃已自得其說則欣然,如獲拱璧。親戚朋友咸笑之,以為學雖勤而不見用于時何,乃不知時變而自苦苦若是耶。予則以理義自悅猶芻豢之悅口,蓋自得其樂,罔知所謂苦也。”

易學著作

其易學著作有:《周易集說》四十卷,《讀易舉要》四卷,《易圖纂要》二卷,《易古占法》一卷,《易外別傳》一卷,《大易會要》一百三十卷,還有《易經(jīng)考證》、《易傳考證》、《讀易須知》、《六十四卦圖》、《卦爻象占分類》、《易圖合璧連珠》等書。所著書大部分佚失。據(jù)朱彝尊考證,尚存者有《周易集說》、《讀易舉要》、《易圖纂要》、《易古占法》、《易外別傳》,其中《讀易舉要》、《易古占法》朱氏未見。而《周易集說》、《讀易舉要》、《易外別傳》影響比較大,是其代表作。

《周易集說》

是集解性易著。是在《大易會要》基礎(chǔ)上完成的,他說:“歷考諸家易說,摭其英華萃為一書,名曰《大易會要》,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遂自至元甲申集諸說之善而為之說,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說》云。”(《自序》引《經(jīng)義考》卷四十)此書以朱子為本,參以程氏,又集諸葛亮說之善者。他指出:“予自德佑后集諸儒之說為卷一百二十,名曰《大易會要》,以程朱二公為主,諸說之善者為輔,又益之以平昔所聞于師友者為《周易集說》四十卷?!保ㄍ希┢鋾鴼v時二十余年,凡更四稿?!盎蛴忻阌嗾咴疲喝赵率乓??!断缔o傳》及《說卦傳》、《序卦》、《雜卦》猶未脫稿,其得為完書乎。予亦自以為欠,至大辛亥,自番禺歸吳,憩海濱僧舍,地僻人靜,一夏風涼,閑生無年用心,因取舊稿《系辭傳》讀之,不三月并《說卦》、《序卦》、《雜卦》改竄皆畢,遂了此欠。”(《后序》,引同上)自至元甲申到至大辛亥(公元1284-1311年),正好是二十七年。

《讀易舉要》

一書,《文淵閣書目》、焦閎《經(jīng)籍志》、朱睦楔《授經(jīng)圖》均有著錄,但其傳本很少。難怪朱彝尊云“未見”?!端膸烊珪窊?jù)《永樂大典》集成四卷。此書不是依經(jīng)立注,而是論述其易學體例或觀點。其《易外別傳》是用先天之學,解說道家經(jīng)典,用道家思想印證先天之學。他在《后序》中說:“《易外別傳》一卷,為之圖,為之說,披闡先天圖環(huán)中之極玄,證以《參同契》、《陰符經(jīng)》諸書,參以伊川橫渠諸儒之至論,所以發(fā)朱子之所未發(fā),以推廣邵子言外之意?!保ㄍ希?/p>

相關(guān)推薦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