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

[清]王宏| 易理書籍| 2022-12-01 23:51:22| 0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

錯卦 中爻【即互體】,雜卦【即覆卦】,變卦【即對卦】。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

?乾 ?乾 ?乾 ?坤
?夬 ?乾 ?姤 ?剝
?大有?夬 ?同人?比
?大壯?夬 ?遯 ?觀
?小畜?睽 ?履 ?豫
?需 ?睽 ?訟 ?晉
?大畜?歸妹?無妄?萃
?泰 ?歸妹?否 ?否
右乾
?履 ?家人?小畜?謙
?兌 ?家人?? ?艮
?睽 ?既濟?家人?蹇
?歸妹?既濟?漸 ?漸
?中孚?頤 ?中孚?小過
?節(jié) ?頤 ?渙 ?旅
?損 ?復 ?益 ?咸
?臨 ?復 ?觀 ?遯
右兌
?同人?姤 ?大有?師
?革 ?姤 ?鼎 ?蒙
?離 ?大過?離 ?坎
?豐 ?大過?旅 ?渙
?家人?未濟?睽 ?解
?既濟?未濟?未濟?未濟
?賁 ?解 ?噬嗑?困
?明夷?解 ?晉 ?訟
右離
?無妄?漸 ?大畜?升
?隨 ?漸 ?蠱 ?蠱
?噬嗑?蹇 ?賁 ?井
?震 ?蹇 ?艮 ??
?益 ?剝 ?損 ?恒
?屯 ?剝 ?蒙 ?鼎
?頤 ?坤 ?頤 ?大過
?復 ?坤 ?剝 ?姤
右震
?姤 ?乾 ?夬 ?復
?大過?乾 ?大過?頤
?鼎 ?夬 ?革 ?屯
?恒 ?夬 ?咸 ?益
?? ?睽 ?兌 ?震
?井 ?睽 ?困 ?噬嗑
?蠱 ?歸妹?隨 ?隨
?升 ?歸妹?萃 ?無妄
右?
?訟 ?家人?需 ?明夷
?困 ?家人?井 ?賁
?未濟?既濟?既濟?既濟
?解 ?既濟?蹇 ?家人
?渙 ?頤 ?節(jié) ?豐
?坎 ?頤 ?坎 ?離
?蒙 ?復 ?屯 ?革
?師 ?復 ?比 ?同人
右坎
?遯 ?姤 ?大壯?臨
?咸 ?姤 ?恒 ?損
?旅 ?大過?豐 ?節(jié)
?小過?大過?小過?中孚
?漸 ?未濟?歸妹?歸妹
?蹇 ?未濟?解 ?睽
?艮 ?解 ?震 ?兌
?謙 ?解 ?豫 ?履
右艮
?否 ?漸 ?泰 ?泰
?萃?漸 ?升 ?大畜
?晉 ?蹇 ?明夷?需
?豫 ?蹇 ?謙 ?小畜
?觀 ?剝 ?臨 ?大壯
?比 ?剝 ?師 ?大有
?剝 ?坤 ?復 ?夬
?坤 ?坤 ?坤 ?乾

右坤

錯橫看,餘縱看。卦純陽爻純剛為乾,互之覆之,皆仍乾對坤。卦純隂爻純?nèi)釣槔?,互之覆之,皆仍坤對乾。此乾坤為大父母,六子之所不得與也。陽卦爻一剛二柔為坎,覆之仍坎對離,互之為頤,頤亦離象也。隂卦爻一柔二剛為離,覆之仍離對坎,互之為大過,大過亦坎象也。此坎離得乾坤之中爻,震巽艮兌之所不得同也。

東坡蘇氏曰:以雜卦觀之,六十四卦皆兩不相從,非覆則變也。變者八:乾、坤也,頤、大過也,坎、離也,中孚、小過也。覆變者八:泰、否也,隨、蠱也,漸、歸妹也,既濟、未濟也。其餘四十八皆覆也。卦本以覆相從,不得已而從變也。何為其不得已也?變者八,皆不可覆者也。雜卦皆相反,序卦皆相因,此理也而有二。變者八,覆變者八,覆者四十八,此數(shù)也而有三。然則六十四卦之敘,果何義也?曰理二,曰數(shù)三,五者無不可,此其所以為易也。步歷而歷協(xié),吹律而律應,考之人事而人事契,循乎天理而行,無往而不相值也。

聖人立象以盡意。

崔氏曰:言伏羲仰觀俯察,而立八卦之象,以盡其意。朱子曰: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觀奇偶二畫,包含變化,無有窮盡,則可見矣。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朱子曰:易卦之形,理之似也。

邵子曰: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統(tǒng)下三者。有言象,不擬物而直言以明事。有像象,擬一物以明意。有數(shù)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類是也。

項氏曰:象至於八而備,六十四卦之象,皆因八而成也。爻至於重而足,三百八十四爻,皆因重而生也。易之變,有飛有伏,有交有互,不可勝窮,而不出於一剛一柔之相雜。人之動,有吉有兇,有悔有吝,而不出於卦辭爻辭之所命。

附取象

作結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朱氏曰:上古茹毛飲血,故教之以佃漁。巽繩離目,網(wǎng)目謂之罟。兩目相連結繩,為之網(wǎng)罟也。離為雉,佃也。兌巽為魚,漁也。

程氏曰:飛走之類,實害禾稼,唯網(wǎng)罟佃漁之制,然後耒耜之利見於天下。

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朱氏曰:神農(nóng)時,民厭鮮食,而食草木之食,聖人因是以達其不忍之心,故教以耒耜之利佃漁。不言利於耒耜,言利佃漁,非聖人本心也。

龔氏曰:耜者,耒首也,斵木之銳而為之。耒者,耜之柄也,屈木之直而為之。益之成卦,上震下巽為木,以動入為用,其益無方矣。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朱氏曰:是時民甘其食,美其服,至死不相往來,故教之以交易。

龔氏曰:離上明而日中,震下動而交易。動而合,合而為養(yǎng)也。

胡氏曰:日中之時,取其遠近之人皆得以相及。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龔氏曰:教民始於有君臣上下,而後禮義有所措,故衣上裳下,示之以君臣之義,猶乾尊坤卑之象。翁氏曰:乾之數(shù)極於九,故王之司服九章;坤之數(shù)終於六,故后之司服六章。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朱氏曰:上古山無蹊,澤無梁,至是舟楫之利,以濟不通。乾金刳巽木,浮於坎上,刳木為舟也。離火上鋭,剡木為楫也。

程子曰:上巽,木也。下坎水,大川也。利涉險以濟,渙也。木在水上,乘木之象。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舊注:隨物所之,各得其宜也。

程氏曰:服牛乘馬,皆因其性而為之,胡不乘牛而服馬乎?理之所不可也。

胡氏曰:調(diào)習馬牛,負重致遠,動作行止,皆隨於人也。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舊注:取其豫備。

胡氏曰:外有警備,奸人不敢犯,則在內(nèi)者自然安矣。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胡氏曰:聖人既教人粒食以自養(yǎng),又教精治其五糓,是小有過為其事也。

朱氏曰:知耒耜而不知杵臼之利,則利天下者有未盡,故教之以杵臼之利。杵動於上,臼止於下,四應初,三應上,上下相應,杵臼之利也。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舊注:物乖則爭興,弧矢之用,所以威乘爭也。

朱氏曰:知門柝而不知弧矢之利,則威天下者有未盡,故教之以弧矢之利。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龔氏曰:穴居者,常也。野處者,暫也。穴居則非棟宇之逸,野處則有風雨之勞,故易之以宮室。上棟以致高,下宇以致周,以待風雨,猶大壯二隂在上以動,四陽在下而壯,故二隂不能陵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孔氏曰:送終追遠,欲其過厚。

朱氏曰:棺周於身,槨周於棺,土周於槨,大過也。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舊注:書契以決斷萬事。

龔氏曰:言有所不能記者,則書述之;事有所不能信者,則契別之。百官以治事,辯而不相亂也;萬民以察情,盡而不相欺也。以衆(zhòng)明照闇,猶五剛而決一柔也。

朱氏曰:自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凡六萬一千四百有餘歲,而行十三卦而已。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鷄,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朱子曰:遠取諸物如此。

乾,陽物也,馬性健而善走,其蹄圓,乾象奇也。馬,陽物,故起先前足,臥先後足,陽病則隂,故馬疾則臥。於辰為午,於宿為星,直一隂之月,陽生於隂也。坤,隂物也,牛性順而任重,其蹄坼,坤象偶也。牛,隂物,故起先後足,臥先前足,隂病則陽,故牛疾則立。於辰為丑,於宿為牛,直二陽之月,隂生於陽也。龍,走之飛也,過陽則奮,震之一陽,動於二隂之下者也,故身動而雷驚。於辰為辰,宿直角、亢。角為蛟,亢為龍,皆震位也。鷄,飛之走也,遇隂則入,巽之一隂,伏於二陽之下者也,故身伏而聲達。於辰為酉,宿直昴。

荀氏曰:風精為鷄,正巽之畜,蓋金畜也???,北方之卦也,豕主汙濕而性剛躁,陽剛在內(nèi)也。於辰為亥,宿直室,正水畜也。離,南方之卦也,雉性介而色文,陽明在外也。稗雅云:雉不能遠飛,高不過一丈,長不過三丈,故高一丈、長三丈為一雉,此雉之隂也。書稱雉為夏翟,以其色備五采,尾至夏則光鮮,此雉之陽也。宿直胃,雉化蜃,雀化蛤者,內(nèi)肉外殻,離之象也?;?,畜也。狗,火精也,善守,能禁止人。

荀氏曰:艮主斗,故犬三月而生。斗行十三時而日出,故犬十三日而開目。斗屈,故犬臥屈。斗行四匝,故犬夜繞室?;鹁匪?,故犬鬭,以水沃而解,其飲水但以舌舐之。於辰為戌,宿直婁。羊外柔悅羣,而不能害物。於辰為未,宿直鬼。羊?qū)偻?,故土之怪為羵羊?/p>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朱子曰:近取諸身如此。

首會諸陽,尊而在上,故屬乾。腹藏衆(zhòng)隂,廣而有容,故屬坤。陽動隂靜,動而在下者,足也,故屬震。陽連隂坼,坼而在下者,股也,故屬巽。耳輪內(nèi)陷,坎陽在內(nèi),耳收聲聰於內(nèi)也。目睛外射,離陽在外,目交色明於外也。

項氏曰:人覺則神在目,寐則神在耳,故覺則用目而視,離日主晝也。寐則用耳而寤,坎月主夜也??碴栂蒽蛾洠识雨浂苈?。離隂麗於陽,故目資陽而後視。

朱氏曰:寐者形閉,坤之闔也。寤者形開,乾之闢也。一闔一闢,目瞑耳聽,坎離相代,晝夜之道。惟善用者,能達耳目於外。惟善養(yǎng)者,能反耳目於內(nèi)。手剛在前能止物,艮陽止於上,故為手。口開在上能說人,兌隂說於上,故為口。徐氏以兌從口,其訓說為辭說之說,今轉(zhuǎn)為喜說之說。何玄子曰:一隂進乎二陽之上,氣之舒散在外,有說意。

焦弱侯曰:人有思慮,必斂而向內(nèi)。人有喜說,必見而在外。

:以口說人,必資乎辭。說言乎兌,抑兼二義耶?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苍偎鞫媚校手^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朱子曰:索,求也,謂揲蓍以求爻也。男女,指卦中一隂一陽而言。

此不但言揲蓍,亦觀諸家之象也。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有乾坤然後六子生焉。乾稱父,陽也;坤稱母,隂也。二氣相求,男女以生。陽入隂中,得父氣者為男;隂入陽中,得母氣者為女。在初者為長男長女,在中者為中男中女,在末者為少男少女。三男本坤體,各得乾之一陽而成男,陽根於隂也;三女本乾體,各得坤之一隂而成女,隂根於陽也。

子夏曰:二氣相推而八卦著矣,男女之道備矣,天下之情見矣。

朱漢上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同體,是故聖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伐一草木,殺一禽獸,非其時,謂之不孝。莫非從此推之也。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氷,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此以後廣八卦之象,求其明備,以資占者之決也。朱子謂其間多不可曉,大儒之宏也。學者為下學之功,則必求其解,亦格物之事也。即涉於鑿,不害也。故折衷諸家之說,而參以己意焉。乾,純陽至健而在上,其德高明,高明所以覆物也,故配天。天之文一大,乾一也,大也,故為天。天體圓,圓無端也,運動不窮,唯物之圓者為然,故為圜。乾者,萬物之宗,猶君之主萬民也。乾以君之,故為君。萬物資始,有父道焉,故為父。在國為君,在家為父,尊嚴之極,人之至貴也,物之元也。玉,言其純粹也;金,言其堅剛也。寒,氣之烈也,寒極則氷凝,水之勁氣也。後天乾居西北,卦氣為立冬之節(jié),水始氷之時,故乾為寒,為冰。赤,陽之色也,陽盛則大赤。老,陽之色也,云大,別乾於坎也。先天乾居南,於時為夏,故為大赤。寒冰在子,陽之始也;大赤在午,陽之終也。純陽不雜,健之善者也,故為良馬。年之久者多智,故為老馬。骨之峻者無膚,故為瘠馬。駁馬鋸牙能食虎豹,威猛之至,馬之異者也。果形皆圓,圓而在上,故為木。果老而成實,生之本也。

子夏曰:乾,老陽也,其道極也。故健之極長、極堅、極老,皆取象也。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衆(zhòng),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坤純隂,至順而在下,其德博厚,博厚所以載物也,故配地。坤之文從土,土,地也,故為地。萬物資生,有母道焉,故為母。朱氏謂麻葛苧為布,隂柔之物也。項氏謂泉貨為布,能隨百物之貴賤而賦之,坤之象也。謂敷其發(fā)生之澤,則與震之為旉同。釜虛而有容,能化生成熟,乾生坤成之義也。其靜也,翕聚而不施,生物不移,坤以藏之,故為吝嗇。吝嗇者,至隂之性,女子小人未有不吝嗇者也。均者,闢之敷也。地之平也,不擇善惡之物皆生,故為均?;蛑^賦形有定,如陶人然,亦通。順而能生,生生相繼,故為子母。牛厚而能載,載之廣也,故為大。輿云:大別坤於坎也。卦畫之象,奇則質(zhì),偶則雜,乾質(zhì)故坤為文。卦畫之數(shù),奇則少,偶則多,乾一故坤為衆(zhòng)。坤以成物,無不持載柄者,其成物之權也。地之色有五,玄者乾之坎,黃者坤之離,皆中爻之色也。其極則乾為赤,坤為黑,故先天圖乾南而坤北也。子夏曰:坤有形之大也,物生之本也,有容藏之義焉,有生化之道焉。故是類者,皆取象也。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震一陽動在下,雷起於地,氣之動於下也。張子曰:隂氣凝聚,陽在內(nèi)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龍起於淵,物之動於下也?;蜃黢?、作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 ,非。

乾玄坤黃,震為長子,受父母始交之氣,而兼乾坤之色也,故為玄黃。陽氣始施,敷布而生,故為旉。

子夏曰:陽重而始舉也。王氏、干氏謂為花 [清]王宏撰《周易筮述?卷五》卦象第十 ,亦通。李氏作專,來氏作車,並非。一奇在下,二偶分張,四通八達,故為大塗。震一索而得男,長子也。一陽始動,性剛而進鋭,故為決躁。蒼,東方之色,竹性堅貞而節(jié)上虛,故為蒼筤竹。萑葦,竹之類也,聲屬陽,陽在下,二偶口開聲出也,故為善鳴。馬左足白曰馵,陽明之色而在下也。震居左,故為馵足。作足者,足超起也,陽之健也。

曰:前後各一足舉,今人謂之虛立,一陽在下之象也。馬白額曰的顙,震得乾之初爻,有首象,二隂在上,故其額白。

子夏曰:馵足之馬必的顙,陽下應乎上中也。稼一嵗再熟為反生,或謂反甲而生,自下而上,則凡稼皆然。究者,究其進也。究震之進,則為臨、為泰、為三畫之純陽矣,故為健。究陽之生物,則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品物咸亨,蕃盛而鮮潔矣?;蚍瞩r為魚鑿,

子夏曰:震,剛下動也。物之始生,下之堅白,皆取象也。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髮,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巽,入也。物之善入者,木也,與土相浸也。剛巽柔而不固,可以揉曲直也。氣之善入者,風也,凡物咸被也。剛巽柔,柔巽剛,無其體而相從也。

張子曰:隂氣凝聚,陽在外者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巽一索而得女,長女也。木曰曲直,引繩取直,其齊也。巽德之制,能制器者工也。少隂之色白,其潔也。陽長隂短,風行遠也,故為長。陽高隂卑,風上升也,又木性也,故為高。陽進隂退,風行無常也,故為進退。性之柔者多疑,一隂盤旋於二陽之下,故為不果。陽在外而隂伏於下,氣之未達,待風而傳者也,故為臭。隂血不升,故寡髪,古作宣髮,白髪也。陽氣上盛,故顙廣。眼之白者為陽,黑者為隂,巽二陽一隂,故為多白眼。陽主義,隂主利,巽隂為主於內(nèi),而又善入,得利之多者也,故為近利市三倍?;蛑^離日中為市,而巽近之,故有此象。究巽之變,則隂變而陽,故為躁卦。震巽獨言其究者,剛柔之始也。

項氏曰:君子之剛,其極為健。小人之柔,其究為躁。此隂陽之所以分也。觀坤上六之戰(zhàn),則躁可知矣。於震不變其初畫之陽,而但變其中上二畫,故其究為乾之健,而不為巽。於巽先變其初畫之隂,而盡變其初中上三畫,故其究為震之躁,而不為坤。蓋重陽之義也。

子夏曰:巽者,陽巽於隂,不自任其志也。故木以曲直之,風以隨之,故可制之物,從小之道,皆取象也。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水內(nèi),明坎之陽在內(nèi),故為水。水之文,坎畫之象也。流而不盈,水之行也,為溝瀆。陽為隂掩,行於地中也,為隱伏。水流有曲直,矯者曲而使直,輮者直而使曲,順其勢之所利,而因其人所導,故為矯輮。因其矯輮,故為弓輪。弓以激矢,輪以運行,水行之象也。陽陷隂中,心危慮深,故為加憂。心耳皆以虛為用,坎體中實,心為物累而病,非無疚之心矣。耳為物塞而痛,非達聰之耳矣。水在人身為血,坎得乾之一畫為赤,但不大耳。乾為馬,在內(nèi)心為中,在外脊為中,坎得乾之中爻,故為美脊。剛在內(nèi)而躁,故為亟心。陽不在上,故首下而不昂。剛不在下,故蹄薄而不厚。因下柔,故又為曳。陷則失健,行無力也。柔在下不勝載,故在輿為多眚。行於險道,不若坤之大輿。行於平地者,易且安也。上下皆虛,水流而不滯,故為通。通者,水之性也。水與月皆為隂,方諸取水。月者水之精,故為月。陽匿隂中,伏而為害,故為盜。在木則陽實在中,故為堅多心。

子夏曰:坎上下皆隂,而陽在柔中,剛而有信也。履之以宜,乘其柔順而有功也。用之失道,則沒溺矣。水之象也,中剛之物,皆取象也。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冑,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稿。

火麗木而生,其內(nèi)暗,離之隂在中,故為火?;鹬?,離畫之象也?;鹋c日皆屬陽,陽燧取火。日者,火之精,故為日。電者,火之光也。離再索而得女,中女也。甲胄外堅,象離之體也。戈兵上銳,象離之性也。中虛,故在人為大腹?;鹁驮?,故為乾卦。外剛內(nèi)柔為介物,故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陸氏訓科為空,則中空而上稿也。張子以枝幹之間為科,上謂附而燥。來氏謂科者,科巢之科。炎上,故上稿皆通。

子夏曰:離陽盛於外,故至炎之物。外剛中柔之類,皆取象也。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jié)。

一陽隆起於地上,止而靜,故為山。陽塞於外,不通大塗,山中之小蹊也,故為徑路。剛在坤土之上,高山之卷石也,故為小石。上畫連而實,下畫坼而虛,以通出入,故為門闕。木實植生曰果,草實蔓生曰蓏,實皆在上,一剛二柔,實止於地,故為果蓏。異於乾之純剛,特為木果也。閽人掌王宮中門之禁,止物之不得入者。寺人掌王之內(nèi)人及宮女之戒令,止物之不得出者。艮,止也,故為閽寺。人之能止物者,指也;物之能止物者,狗也。虞氏作拘,拘亦止義也。鼠之剛在齒,鳥之剛在喙,剛皆在前也。黔者,黑色,烏喙多黑。程氏謂黔,東北方之色,青黑雜也。屬者,其類也。艮剛在外,故為堅多節(jié),猶坎剛在內(nèi),故為堅多心也。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jīng)Q,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澤者,瀦水之地,坎水而塞其下,流潤而見於外者也。上潤下堅,澤之象也。兌三索而得女,少女也。以言說神為巫,以言說人為口舌。兌正秋,金氣肅殺,條枯實落,全者毀,剛者折,缺於上也,故為毀折。柔附於剛,剛乃決柔,故為附?jīng)Q。夬者,決也,其象類兌。

項氏曰:物之相附者,至秋而盡決。隂在陽中為附,二陽下而一隂上,則附者決矣。兌金乃堅剛之物,故為剛。說文云:鹵,西方鹹地。兌正西,故為鹵。鹵出鹽,鹽亦能殺物者也。妾者,女之少而賤者也。羊者,物之內(nèi)狠而外順者也。虞氏以羊作羔,鄭氏作羊,皆訓為女使。

項氏曰:情之說者,不若其心之憂??沧阋蚤_天一之源,而兌為天下之賤女,聖人之意深矣。

程子曰:說卦於乾,雖言為天,又言為金、為玉,以至為駁馬、為良馬、為木果之類,豈盡言天?若此者,所謂類萬物之情也。故孔子推明之曰:此卦於天文地理,則為某物;於鳥獸草木,則為某物;於身於物,則為某物。各以例舉,不盡言也。學者觸類而求之,則思過半矣。不然,說卦所敘,何所用之?

喻氏云:易有理而後有數(shù),有數(shù)而後有卦,有卦而後有象。理者何?太極是也。數(shù)者何?河圖、洛書、蓍大衍之數(shù)是也。卦者何?由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是也。象者何?乾天、坤地、乾馬、坤牛之類是也。

【包犧未畫之先,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博求其象以畫卦。既畫之後,象悉在卦中。此所謂有畫而後有象者,指作易之後而言,易中之象也】。

然伏羲之象在卦中,卦即象也。文王取象猶略,乾無所取象,坤象牝馬,離象牝牛,中孚豚魚,小過飛鳥之類,寥寥可數(shù)。周公於六爻取象甚多,其要者如乾六爻象龍,屯、震、坎象馬之類,不可勝數(shù),又自有所見而取,不必盡同於文王。至夫子於說卦八卦取大象,如乾天、坤地、屯雲(yún)雷、蒙山泉之類尤備,其間亦有括文王、周公所取例者,然而同於文王、周公者少,而所自取者多。蓋夫子夢周公,心文王,參包羲於未畫,其於明象又自有所見,不必盡同於先聖也。朱子詩云:須知三絶韋編者,不是尋行數(shù)墨人。得之矣。緣自先儒分經(jīng)合傳之後,學者隨文茍且,混淆莫別,徑以孔子之象即文王、周公之象,遂以說卦為祖,而六十四卦之彖、三百八十四爻之象盡求合於說卦,皆有所不通矣。必知乎此,而後取象之同異,如掲日月而行天,流河漢而注地也。

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子,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爲少女,皆見於象,而中男、少男獨不重見。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艮為狗,兌為羊,皆見於象,而巽鷄、坎豕、離雉獨不再出。巽為躁卦,坎為血卦,離為乾卦,而五卦皆不稱卦。震究為健、為蕃鮮,巽究為躁卦,而六卦皆不稱究。卦象之異同,古書之錯佚有間矣。項氏以為互相例,未必然也。然乾為圜,則坤為方,故荀氏補之。而乾為君,則坤為臣,不應闕者,胡氏亦以為不言而互見也。

又逸象

乾為龍,【乾初九、九二、九五、上九、用九,坤上六】

為直,【坤六二】

為衣,【既濟六四】

為言,【需九二,訟初六,師六五,明夷初九,夫九四,困彖,革九三,震上六,漸初六,然乾不象言也】。

坤為牝,【坤彖、離彖】

為迷,【坤彖,復上六】

為方,【坤六二】

為囊,【坤六四】

為裳,【坤六五】

為帛,【賁六五】

為漿,【彖爻辭無】。

震為圭,【誤作玉。益六三】

為鶴,【誤作鵠。中孚九二】

為鼔,【中孚六三】。

巽為楊,【大過九二、九五】

為鴻,【誤作鸛。漸初六、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九】。

坎為宮【困六三

為律【師初六

為可【坤六三、無妄九四、損彖。井九三、漸上九、小過彖。皆以可為辭,然非取象於坎也】。

為棟【大過。彖九三、九四

為叢棘【坎上六

為狐【解九二、未濟彖】。

為蒺藜【困六三

為桎梏【蒙初六】。

離為牝?!倦x彖】。

艮為鼻【噬嗑六二

為虎【履彖六三、九四、頤六四、革九五、履、革皆無艮,艮不象虎也】。

為豹【誤作狐。革上六,義同上】。

兌為?!惧柝侈o無?;蛟划敒樯选;蛟划敎可??;蛟怀>牌熘?。下二奇象,通帛下垂;上一耦象,分繫於杠】。

為輔頬【咸上六、艮六五】。

凡八卦逸象共三十,荀爽九家易有之。

項氏曰:逸象多取於繇辭。程氏曰:八卦之象,八物而已。充其類則百物不廢,極其說可以類萬物之情。然說卦之象,有與卦爻相符者,有不與卦爻相符者,有見於卦爻而說卦不載者,有見於說卦而卦爻無之者。若夫大琴謂之離,小罍謂之坎,此見於他書,而易與說卦又可以類推也【近世來氏又增定,亦率本此】。

懸鏡云:卦有兼該象占者,如坤元亨利貞是占,牝馬西南東北是象。亦有有占而無象者,如乾元亨利貞,大有元亨,鼎元吉亨是也。卦即象矣。爻亦有兼該象占者,如乾初九潛龍是象,勿用是占是也。又如坤初六履霜堅氷至是象,雖不言占,然謹微之意可見。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是占,雖不言象,然六二一爻純隂,全地道之中正,則是象矣。他皆倣此。文王於乾首開利貞之教,便有若不貞則不利之意。周公於需上六不速之客來,吉兇未可知,而曰敬之終吉??鬃屿缎杈湃驴苤粒痪瓷鞑粩?。此又有變化轉(zhuǎn)移之道,三聖人之心一也。

×關閉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