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 易理書籍| 2023-12-31 09:55:52| 0

(清)毛奇齡撰《推易始末?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推易始末卷一

翰林院檢討毛奇齡撰

周易者,移易之書也。雖易例有三:一曰倒易,敘卦用之;一曰對易,分篇者用之?!径?,見仲氏易卷首】。而必以移易一例為演易屬辭之用,即演易屬辭槩有十例:

曰名【如天行、地勢、雲(yún)雷、屯山、風(fēng)蠱諸詞,皆乾坤八卦別名】。

曰義【乾健、坤順、坎險、震動,皆義也。詞有順以動、險而健類】。

曰象【一恒象,如乾首、坤腹、乾馬、坤牛、乾圜、坤方、乾金玉、坤布釡類,皆說卦所有者,辭悉用之。一偶象,如震偶象缶,巽偶象牀,剝艮偶象廬,益坤偶象龜類,他並無象矣。俗儒以彖為豕,以易為蜥蜴,以有他為蛇,以載鬼張弧為星,皆本易所無有者,不通之極】。

曰方位【坤卦以西南為離、兌,東北為艮、震,蹇、解以西南為坤,東北為艮,復(fù)以離為南國,隨以兌為西山,皆以說卦定方為詞,並無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如陳氏先天圖者。若位則單卦以二五為中,蒙之剛中、需之正中是也。重卦以三四為中,復(fù)之中行獨(dú)復(fù)、益之中行告公用圭是也。又單卦以初為地,二為人,三為天。重卦以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上五為天。乾之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謙之天道、地道,賁之天文、人文皆是也。又五為君,二為臣,初為民,臨五大君之宜,蹇二王臣蹇蹇,屯初大得民也。一二三即陽隂,陽為離位。四五六即隂陽,隂為坎位。凡遇純爻則兩位見,如坤三為光,以純坤而下離,見離為光。同人之彖曰涉川,以純乾而上坎,見坎為川也。若漢儒有初震位,二離位,三艮位,四巽位,五坎位,上兌位,則辭中亦未之及。至于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則從無此位,非易義也】。

曰次第順逆?!景祝踔辽蠟橥鶠轫?,自上至初為來為逆,凡卦皆然。往前為右,來後為左,師卦左次,豐卦右肱,皆是。順上為貴,逆下為賤,鼎之從貴,屯之下賤,皆是。順往則初為本,上為末,咸之志末,大過之本末弱,皆是。逆來則上為首,初為足,乾之無首,比之無首,咸其拇,賁其趾,皆是】。

曰大小體?!疽?,六爻體大,離曰大光。大過六爻體大,坎曰過涉。豫自初至五,五爻體小,比曰利建侯。大壯自三至上,四爻體小,兌曰喪羊于易,曰羝羊觸藩。以此類推,可見】

曰互體?!局t,互坎曰利涉大川。豫互艮曰介于石。師互震曰長子帥師。隨互艮曰係小子。若泰之帝乙歸妹,以互震兌也。震兌者,歸妹卦也。履之名履,以互離巽也。離巽東南卦,主禮。履者,禮也】。

曰時曰氣?!九R,至于八月復(fù)七日來復(fù)。豐雖旬無咎。革已日乃孚。蠱先甲後甲。巽先庚後庚。皆時也。甘臨土氣,苦節(jié)火氣,噬黃金金氣,渙乘木有功木氣,以及震巽木甲乙,乾兌金庚辛,坤艮土戊巳,離火丙丁,坎水壬癸,皆氣也。若值日卦氣納甲納音諸說,雖易亦有之,然詞未嘗一及,則何必矣】。

曰數(shù)目?!居镁爬详?,用六老隂,三驅(qū)七復(fù),長陽少陽,十朋二簋,中隂少隂,其他大衍五十,天地之?dāng)?shù)五十五,二篇之策萬一千五百二十,其為數(shù)止此而已。俗儒謬增倍數(shù),妄甚】。

曰乘承敵應(yīng)?!旧县吵讼仑吃怀耍土y乘剛也。下爻承上爻曰承,歸妹初九吉相承也。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其隂陽相抗者曰敵,艮上下敵應(yīng)不相與也。其隂陽相配者曰應(yīng),比上下應(yīng)恒剛?cè)峤詰?yīng)也。若後儒有乘承比應(yīng)四義,則在易爻例並無所謂比者】。而第在當(dāng)時抽辭比旨,多取成卦之聚畫,陽與陽聚,隂與隂聚,無所間錯者,而乃從而分移之。移陽于隂,亦移隂于陽。大傳所謂乾坤成列,則隂陽聚也。其所謂分隂分陽,則從而分之者也。所謂剛?cè)嵯嗤疲瑒t移之也。推者,移也。而總以二語概之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然後推移之旨全焉。特三聖屬辭,往往引而不發(fā),以俟其人之自省。有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惟是神而明之,默成其德,以俟乎其人。故雜卦言反易,不言反易也,第言其對峙,而反峙以明。序卦言對易,不言對易也,第言其聨序,而對序以著。繫傳言移易,不言移易也,第言其變易遷易,而移易以見。是以卦之命名,即有以移為名者。艮兌名損,山澤無所為損也。巽震名益,風(fēng)雷何以有益也。澤高于地,則不聚而反名聚,【即萃卦也】。風(fēng)入地下,則不升而反名升,徒以損泰乾則移畫在上,【泰??】。益否坤則移畫在下,【否??】。萃四移觀,陽而不間,則猶有聚?!居^??萃移觀上九為四,則隂間而陽不間,故萃為子母聚卦】。升四移過,柔而上行,則亦名升。【小過??升移小過六二為四,以隂升得名,故彖傳特曰柔以時升】。是當(dāng)其命卦名時,固早已豫啓其例,而況彖象為辭,非此不解。訟無故而有舊德,【訟卦六三為大過上六所移,而今將訟上,故食舊德,象傳所云從上吉也】。比何先而稱後?夫【比九五為剝上所移,而今處五後,且在剝?yōu)殛?,故稱夫,象傳所云無首以此】。天難入澤,安有其旋?【履上九為夬之三陽所移,茍仍返為陽,則純乾矣,故曰其旋元吉。不然上天下澤,無所旋返】。一陽初畜,何為復(fù)道?【小畜初九本姤四所移,今初四相畜,不過還其所相易者,故曰復(fù)自道。不然五陽一隂,有何復(fù)道?】又況夫子所贊,每故變其辭以示其義,如剛來下柔,則明有往來。【隨以否之上九、咸之九三與初六相易,是剛來而下于柔】。柔上剛下則顯相上下,【咸以否之六三與上九相易,是柔移上、剛移下】。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則明明移彼而就此,【無妄初九係遯三所移,為內(nèi)震之主】。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則公然以兩爻為移易,【賁移泰之上柔、損之三柔而皆飾乎二之剛,又分益之五剛在上位者而文三之柔】。是移易一例,文、周倡之,夫子早發(fā)明之。而漢初田何受易,傳及孟喜,有外黃令焦延夀者,實(shí)始嬗移易之學(xué)。如云一隂一陽之卦自姤、復(fù)來,五隂五陽之卦自剝、夬來,已駸駸得其要領(lǐng)。而第其所著書,費(fèi)直題其前曰六十四卦之變,凡四千九十六章,今所傳易林是也。夫易林本以六十四卦變之,至四千九十有六,是占變之詞,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本詞不同,意必焦氏當(dāng)時卦變之外另有推易,而後儒不知,混之為一,故迄今所傳祗有易林一書,名大易通變,而移易之學(xué)無聞焉。乃東漢儒臣自馬融、鄭玄外,凡說易家如宋衷、干寶、虞翻、荀爽、陸績、侯果、蜀才、盧氏以及蔡景君、伏曼容諸儒,各守師承以立說。或主旁通【如地、水、師旁通為天、火、同人類】?;蛑髡儭救缜冏詩ブ羷?,坤正變自復(fù)至夬類】?;蛞郧?、坤為父母,【謂諸卦皆乾、坤所出】?;蛞蕴?、否為胚胎,【謂泰、否隂陽各均為諸卦包育】。或兼宗六子,【謂兼從六子遷變】?;?qū)1臼伲局^以復(fù)、臨、泰、大壯、夬、姤、遯、否、觀、剝?yōu)槭儇?。辟,主也】。而罣十漏一,依彼失此,初未嘗不與推移相合。究之守一則不能相通,遍易則無所自主?!就埔恢^止移一爻,遍易謂凡爻可易】。補(bǔ)苴傅會,未免牽強(qiáng)。以致王弼後起,盡埽諸前儒所說,而更以清談,以為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彌縫多闕,不如盡已之為快。而嗣此失學(xué)之徒,便于飾陋,悉屏絶漢學(xué),專宗弼說,而于是辭、象、變、占,四不存一,方、體、位、數(shù),十亡八九矣。乃考弼所註,鹵莽蔑略,不可為訓(xùn)。其萬不通處,則仍不能不襲諸舊說而竊入之。賁之柔來而文剛,弼曰:坤之上六,來居二位,柔來文剛之義也。分剛上而文柔,弼曰: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剛上而文柔之義也。是即卦變也。延及趙宋,則僅曉王學(xué),而不識漢學(xué)。程頤作傳,專斥諸卦變,而考其為傳,周章難明。其萬不通處,亦終不能不仍取卦變而雜補(bǔ)之。損之損下益上,則曰:下之成兌,由三變;上之成艮,由上變也。漸之得位得中,則曰:艮、巽之交,在中二爻。巽四交三,以陽而易隂;艮三交四,以隂而易陽也。是即移易也。是以陳摶之徒不聞?wù)龑W(xué),反能摭京、焦餘唾,推作卦變,取移易、倒易二義雜組之,以為變卦反對之圖。而南宋朱漢上震曾録其圖于易傳叢說之中,至朱文公熹又謂漢上易變祗變?nèi)常瑒t似于彖傳不能盡通,于是又別為之圖。【即易經(jīng)卷首所列卦變圖也】。自一隂一陽起,至五隂五陽止,分作五部,庶幾盡變,而爻止一移?!救鐜煆某跻疲粡?fù)從上移,類】。卦無三易。【如屯為二陽所易之卦,祗從臨、遯易,不復(fù)從頤、萃易,類】。因于作本義時,凡一十九卦,惟訟、晉二卦與圖相同,而餘即多立變法,全與圖異?!救珉S據(jù)圖從泰、否來,據(jù)本義從噬嗑、未濟(jì)來,類】。其時好事諸君間作偽關(guān)朗傳以實(shí)圖、書之言,作偽衛(wèi)元嵩、元包以實(shí)先後天卦變之旨,而文殘義闕,世多未信。于是元儒朱升作十辟卦變【十辟見前】。并六子卦變【如二隂二陽之卦,其變在二三五上者,即是震變,以震剛在初四也;在初三四上者,即是坎變,以坎剛在二五也】。而明儒來氏知德即以反對作變易【即覆卦相易,與漢上又不同】。何元子楷專以乾、坤為往來【此程氏、蘇氏諸卦皆自乾、坤來之說】。雖名例稍殊,而意不甚遠(yuǎn),大抵漢學(xué)又亡,浸失其舊。而趙宋以後,則祗曉夫子彖傳有所未解,故必須卦變,全不識文、周為易,屬辭比旨之專在乎此。所以朱氏本義其載卦變于卷首,但云彖傳以卦變?yōu)檎f,又云此夫子之易,而不知文、周為易,其至今晦蝕不能盡明者,全以是也。夫伏羲重卦,即有以移易為名者,是周易為辭再三致意,前既已略言之矣。第變易、移易原有不同,不名移易而僅指為變,則其義不出。仲氏曰:傳不云乎,剛?cè)嵯嗤疲埔嘧円?。然而又云,觀其變而玩其占,變所以占也。夫子隱移易之文而謂之推,諸儒昧相推之旨而僅題以變,是舍辭象之分行,而混變占為一義,毋亦其名不可居,而三易之旨遂因之以長晦與?夫猶是五部之推,十辟之展,一隂一陽以至五隂五陽之遷化,而循其名,究其實(shí),尋端竟委,以求盡其所未盡,湛然而深思,剨然而相悅以解,以之讀彖而彖明,讀象而象顯,讀十翼而十翼以著,一若三聖在天,實(shí)有以牖其衷者,豈非所謂肆而隱,推而能通,不盡言而可信者乎?夫以三聖啟之,歷之漢、晉、唐、宋、元、明,諸儒闡之發(fā)之,而明而昧,昧而復(fù)明,續(xù)而絶,絶而復(fù)續(xù),如是其不可沫也。予終畏其沫之也,因于作仲氏易成,取卦變諸圖,彚前儒所已言者而合之今說,以明千世一揆之意,曰推易始末,後之學(xué)易者可覽觀焉。

漢、魏、晉、南北朝、唐儒推易遺文。

初九:干寶曰: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fù)來也。

九二。干寶曰: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

九三:干寶曰: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

九四,干寶曰:陽氣在四,二月之時,自大壯來也。

九五,干寶曰:陽在九五,三月之時,自夬來也。

上九。干寶曰:陽在上九,四月之時也?!静谎宰詠碚?,此正乾值月時也】。此十辟卦生乾坤之說也。京房設(shè)十二辟卦以為十二月卦主,復(fù)一陽子十一月,臨二陽丑十二月,泰三陽寅正月,大壯四陽卯二月,夬五陽辰三月,乾六陽巳四月,姤一隂午五月,遯二隂未六月,否三隂申七月,觀四隂酉八月,剝五隂戌九月,坤六隂亥十月。陽起于子而止于已,始于復(fù)而終于乾。隂起于午而止于亥,始于姤而終于坤。此以卦氣直日立說,並非推移相生之義。而干令升以為爻所自來,則是乾坤生諸卦,今反諸卦生乾坤矣。且乾卦爻辭初何嘗有復(fù)象?二何嘗有臨象?三何嘗有泰象?其言潛見乾惕,並無諸卦往來之義,推之四五及上以至于坤皆然也。是雖著所自來,而于演易屬辭之旨何與焉?

何妥以九三為辰月,九四為午月,九五為申月,上九為戌月??追f達(dá)嘗非之,謂宜據(jù)子十一月以來,九二為丑寅之間,九三為寅卯之間。此仍主干令升說,且以文言陽氣潛藏一段,有類卦氣,故云然??偡钦x,善說易者其審之。

初六。

干寶曰:隂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

九家易曰:初六始姤,姤為五月,盛夏而言堅(jiān)冰。五月隂氣始生地中,雖始于微霜,而終至堅(jiān)冰,明漸至也。

六二,干寶曰:隂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遯來也。

六三,干寶曰:隂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來也。

六四,干寶曰:隂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

六五,干寶曰:隂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剝來也。

上六,干寶曰:隂在上六,十月之時也。

說見乾卦。

荀爽曰:此本坎卦。案:初六升二,九二降初,是剛?cè)峤灰病?/p>

虞翻曰:坎二之初為剛?cè)峤弧?/p>

此六子卦母之所始?!疽娭鞐髁重宰儓D】。

十年乃字,反常也。

九家易曰:隂出乎坤。今還乎坤,故曰反常也。

又曰:隂出乎坤。謂乾再索而得坎,今變成震,中有坤體,【二四為互坤】,故曰還坤。

此乾坤主變之所始?!疽娎钔χ问嫌喸b諸圖】。

荀爽曰:此本艮卦也。案,二進(jìn)居三,三降居二,剛?cè)岬弥?,故能通發(fā)蒙時,令得時中矣。

虞翻曰:艮三之二為剛?cè)峤?,故亨?/p>

此亦六子卦母,與屯同。

虞翻曰:大壯四之五,故有孚。離日為光,四之五得位正中,故光亨。

蜀才曰:此本大壯卦。

案:六五降四,有孚,光亨,貞吉。九四升五,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此推易也。但四陽兩隂之卦,宜有四易,此祗言其一耳。

按:宋晁公武讀書志曰:蜀才世多不知。顔之推曰:即范長生也。李雄稱長生為范賢,見華陽國志。此又稱才,則其人有聲,抑可知矣。

荀爽曰:陽來居二而孚于初,故曰訟有孚矣。

蜀才曰:此本遯卦。案,二進(jìn)居三,三降居二,是剛來而得中也。

虞翻曰:遯,三之二也。

此亦推易而未全者,與需同。

蜀才曰:此本剝卦。案上九降二,六二升上,是剛中而應(yīng),行險而順也。

此推易與諸卦變皆同。

蜀才曰:此本師卦。案六五降二,九二升五,剛往得中,為比之主,故能原究筮道,以求長正而無咎矣。

虞翻曰:師二上之五得位,衆(zhòng)隂頗從,比而輔之,故吉。

又曰:與大有旁通。

凡推移必有主,故一陽五隂之卦,必從剝、復(fù)來,以隂陽各聚,俱未分也。若師則隂已分矣,師可移比,比亦可移師。此如朱氏本義雜卦統(tǒng)變之法,所謂頭緒既棼,往來俱亂者。在朱氏或未見漢儒有此,然後人立說,往往不能出前人郛廓,即此是也。旁通,用文言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為名。

陸績註云:乾六爻發(fā)揮變動,旁通于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此專指畫卦時變象,與揲蓍時占變立說,正五易中所謂變易一例。文王演易屬辭時,何嘗有此?

孔頴達(dá)曰:正卦列兩為對者為變卦,即旁通也;反卦轉(zhuǎn)兩為一者為覆卦,即倒易也。

又舊儒蔡景君、伏曼容、虞氏皆有旁通之說。

小畜

虞翻曰:需上變?yōu)橘?,與遯旁通。

謂此從需卦上六變?yōu)樯暇乓?,坎成巽而為小畜,意以此卦從需來也。然全乎變易,非移易矣。且變亦無主,與後儒卦變又復(fù)不同。若其與遯旁通,則但巽與艮對變,而三陽不變,與前比大有旁通一例又別,真不可解。

虞翻曰:謂變訟初為兌也。與謙旁通。【說見前】。

蜀才曰:此本坤卦,天氣下,地氣上。

虞翻曰:陽息坤反,否也。坤隂詘外為小往,乾陽信內(nèi)為大來。

此亦乾、坤主變之說。

蜀才曰:此本乾卦,陽往而消,隂來而息。

虞翻曰:隂消,乾又反,泰也?!痉刺樨跃C所始,說見後】。

同人

侯果曰:九二升上,乾爻上行曰乾行。

蜀才曰: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剛?cè)岬梦坏弥校鴳?yīng)乎乾,下奉上之象也。崔憬曰:君子謂九二能捨已同人,以通天下之志。

虞翻曰:旁通師卦。

此亦推易,與諸卦變皆同,惟虞氏旁通說異,見前。崔憬,唐人。

大有

虞翻曰:與比旁通。

蔡景君說剝上來之三。

侯果曰:此本剝卦。乾之上九來居坤三,是天道下濟(jì)而光明也。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地道卑而上行也。

荀爽曰:乾來之坤。

虞翻曰:乾上九來之坤。與履旁通。

蔡侯說,推易也。荀慈明說,乾、坤,主變也。虞氏說,旁通也。

虞翻曰:復(fù)初之四,與小畜旁通【一推易,一旁通】。

蜀才曰:此本否卦。剛自上來居初,柔自初往升上,則內(nèi)動而外悅。

虞翻曰:否上之初,剛來下柔,初上得正,故元亨利貞。

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侯果曰:乾之上九來入坤初,嚮晦者也。坤初升兌上為休息,入宴者也。

此推易之一,與卦變同。

九家易曰:此卦本泰來,乾天有河,坤地有水,二爻升降,出入乾坤,故利涉大川矣。

虞翻曰:泰初之上故剛上,坤上之初故柔下。

又曰:泰初之上而與隨旁通【推易兼旁通】。

蜀才曰:此本坤卦。

虞翻曰:陽息至二,與遯旁通,【一乾、坤主變,一旁通】。

推易始末卷一

上一章節(jié)

提要

下一章節(jié)

卷二

×關(guān)閉
微信二維碼